胸、腰椎骨折“胶水”粘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于跌倒或轻微扭伤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无外伤亦可发生自发骨折。该病的特点是剧烈腰背疼痛,躺下起不来,起来躺不下,翻身困难,但多数病人下床后仍可短距离行走。治疗上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并发症多,病人痛苦极大,严重影响了老年病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外科手术风险大,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内固定材料易出现松动、切割、失效。
目前首选的积极治疗办法,椎体成形术/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该方法无需开刀,仅以直径3-4mm穿刺针经安全通道穿入骨折椎体内注射特殊胶水(骨水泥)粘合骨折,病人可即刻缓解疼痛并可下地活动,安全显效。
椎体成形术(PVP)
法国Galibert1987年首先报道是指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
(右为穿刺示意图,纤细的空心骨穿针经皮肤、经椎弓根穿刺入骨折椎体,穿刺路径安全可靠,穿刺损伤极小。左图成功为一老年患者的胸12、腰1、腰2共三节段椎体骨折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疼痛即刻消失,24小时下床活动出院。)
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
1999年美国Berkeley骨科医生MarkReiley研制出一种可膨胀性扩骨球囊,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内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间,这样可减小注入骨水泥时所需的推力,而且骨水泥置于其内不易流动,这种改进的椎体成形术,称为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
(上图为球囊扩张示意图,气囊扩张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减轻后凸畸形,同时预制骨腔减少骨水泥外漏。下图成功为一名老年女性病人第胸12椎体骨折实施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