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是最容易受损的跗骨,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6%,大部分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受累于高能量损伤;跟骨关节内骨折仅通过保守治疗不能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常遗留后遗症如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疼痛、扁平足、足跟增宽等,因此现在对于此类骨折多数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该方法既可达到骨折复位,又能可靠地固定复位的骨折块,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我院自2010年1月一2012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63足),男35例(38足),女25例(25足),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为35.5岁;左侧31例,右侧26例,双足3例;均为跟骨闭合性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3足,Ⅲ型30足。术前均行患侧跟骨侧轴位X线片及CT扫描。术前测量BÖhler角0-20(10.0±4.5)°合并脊柱骨折3例。
1.2手术方法
常规采用硬膜外麻醉,合并脊柱骨折使用全身麻醉;大腿上止血带,单侧采用健侧卧位,双侧采用俯卧位。切口为跟骨外侧L形,近端切口起自腓骨后缘与跟腱之间纵形向下,至足背与足底移行处直角转向前方达第五跖骨基底部;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直达跟骨外侧壁,锐性剥离,不分层剥离,不用电刀,皮瓣剥离小心处理。
手法轻柔以保护血供,向上达距下关节,向前至跟骰关节,不使用钳夹及拉钩牵拉皮肤及皮下组织,使用3-4根2mm克氏针分别插入腓骨的外踝、距骨颈和骰骨,使用皮瓣牵开的"不接触"技将腓骨长短肌和腓肠神经连同全层皮瓣掀起,显露跟骨外侧壁,先将跟骨碎裂的外侧皮质骨翻开,直视下全面了解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后,进行撬拨复位,用骨膜剥离器将下陷的后关节面向上撬起,将其与距下关节面对合,由跟骨向距骨用克氏针固定,并以其为模具。
将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块准确复位,由跟骨向骰骨用克氏针固定,对跟骨侧面进行挤压,恢复跟骨高度、长度、跟骨结节关节角交叉角,同时注意复位跟骨远端跟骰关节面,骨质缺损区不植骨。术中C型臂透视,行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检查,骨折复位满意后,将跟骨接骨板(江苏创生医疗器械公司生产,材料为钛)塑形后,置于跟骨外侧壁,螺丝钉固定,其中至少有1根螺丝钉固定于跟骨载距突内。关创面前,伤口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后连接引流瓶(引流系统2种:1.德国pfm医用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Redon高负压引流系统;2.临床常用的普通负压吸引球)。缝合伤口,敷料加压包扎30分钟后开启负压
2、结 果
术后测量BÖhler角为25-40(35.0±3.5)°。本组均获随访,时间为3个月-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无跟骨形态的改变,无Bahler角及高度丢失现象,无钢板螺丝断裂;术后2例发生伤口延迟愈合,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行负压封闭吸引及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位修复治疗后伤口愈合。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0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90%。
3、讨 论
3.1 手术时机
跟骨骨折是高能量引起的损伤,骨折暴力同样可导致软组织的损伤,通常都较严重。伤后软组织肿胀明显,甚至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俞光荣等认为跟骨骨折后肿胀的高峰期在伤后3天左右,手术时机应在肿胀高峰期前或后。本组病人入院后常规予以抬高患肢使用甘露醇及七叶皂甙钠消肿,待肿胀消退,皱纹实验阴性给予手术;手术时间在伤后7-13天,平均为10天。
3.2 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拍摄跟骨正位、侧位及轴位X光片。重视CT平扫及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及高质量的多层面重组技术的应用,对提供复杂骨折脱位的形态信息非常重要。CT扫描可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3个平面进行薄层平扫,能够清晰的反映出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骨折错位的情况。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特征。为术前制定周密、详细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可以对骨折术后进行评估以判断预后。本组患者术前常规性三维CT检查。
3.3 手术切口与显露
跟骨外侧L形入路进行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优点是可在直视下显露跟骨外侧壁,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同时切开时可显露腓肠皮神经并予保护;吴志军等认为,外侧切口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可以显露跟骨的整个骨折部分,并可在直视下进行解剖复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皮瓣切取时要一刀切至跟骨表面,全厚皮瓣进行锐性剥离和暴露,皮瓣从骨膜下翻起,避免皮肤与皮下组织剥离;避免使用电刀。使用皮瓣牵开的"不接触"技,术中动作轻柔,严禁暴力;本组60例患者仅一例出现皮肤坏死感染。
3.4 骨折复位与固定
术中撬开跟骨外侧壁可直视下探查跟骨前、中、后关节面骨折块移化情况,尽可能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重建关节面,恢复跟骨高度、长度、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同时注意复位跟骨远端跟骰关节面。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的后关节面骨折块。术中透视,检查复位情况,必要时调整骨折复位。选取跟骨钛板塑形,置于跟骨外侧壁,螺丝钉固定,其中至少有1根螺丝钉固定于跟骨载距突内。
3.5 植骨
术中是否植骨的争议较多,大多数骨科医生不主张植骨,因为骨质缺损的部分是骨质疏松区域,对于力学不起太大的作用,植骨反而影响关节面的恢复,并且易引起植骨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感染机会。跟骨以松质骨为主,血液循环丰富,力学稳定依靠外周有“蛋壳”样结构稳定,且跟骨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因此,除非有严重的缺损,多数情况下无需植骨。我们的体会是尽量不植骨,如需要植骨时尽量使用自体髂骨,避免使用人工骨及异体骨,因其渗出多、可吸收性差,继发感染及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发生率较高。
3.6 术后处理
3.6.1常规处理:抬高患肢,常规使用抗生素3~5d,脱水、消肿药物应用;术后2周拆线,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拆线时间。
3.6.2重视术后引流:本组30例使用Redon高负压引流系统,真空设计,引流瓶内负压可达98 kPa,30例使用普通负压吸引球,非真空设计,可提供10~2OKPa的低负压。结果,普通负压组1例发生伤口感染,2例发生伤口延迟愈合,而高负压组无l例发生感染及延迟愈合术。而有研究表明[7、8],持续的高负压引流可以使创壁各层紧密贴合形成组织内固定,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血供,提高组织中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我们的体会是,充分引流,有利于减轻术后肿胀,有利于减少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的发生几率。
3.6.3功能锻炼 术后即可行肌肉等长舒缩功能锻炼;术后2-3天疼痛减轻后行踝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后逐步负重行走。
我们的体会: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术中操作,良好的术后管理,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