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一原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症,病变以溃疡为主,其主要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大便溏泻,每日3-5次不等,重则便质粘冻,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有的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即常说的五更泻,此病属于中医泄泻病的范畴,虽不危急,但日损月耗,经年不愈,使人神疲乏力,精神萎糜,全身机能低下。
运用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停用以后,复又复发,笔者临床十余年,运用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此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供大家临床参考运用,为更多的此类患者解除病痛。
(一)临床资料:在本人治疗60例,女性42例,男性18例,年龄30―70岁,病程70天至10年,大多患者常有一生便意即必须马上入厕,而不能延时久憋,否则易出现排便失禁。
(二)治疗方法: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即温肾健脾;祛邪即利湿抑肝。方药用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减,其组成及加减变化如下:
补骨脂15g、煨肉蔻15g、吴芋5g、五味子15g、炒白术30g、白芍15g、陈皮10g、防风10g、甘草6g。
若见神疲乏力,口淡无味,四肢怠惰则加党参25g,黄芪15g;若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形寒肢冷,腹部喜暖加附子10g、炮姜5g;若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加柴胡10g,木香10g、香附10g;若大便粘冻带血加槐花10g、地榆10g、马齿苋10g。
(三)治疗结果及疗效评定: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54例(81%)其中3例症状好转,服药十五剂后,因经济拮据,停服中药。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病案举例:王玉芬,女,60岁,于2008年9月自述大便不成形,每日5―10次,始发大便带脓血量多,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展转治疗二年余,药费逾千,后来我院肛肠科门诊求治,经肛门镜检及指诊检查,未见异常。现大便溏泄,色白粘冻,重则脓血,排气也有少量粘冻排出,痛苦异常,始发脐腹疼痛,一生便意即必须马上入厕,不能延时久憋,里急后重,身疲乏力,查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无力,综观舌脉及主症。证属:脾肾阳虚,肝郁湿盛。方药给予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黄连、木香、马齿苋五剂,服药后腹痛腹泻大减,白色粘冻减少,一生便意也能延时久憋,病人大喜,继给予上方加减十五付而症愈。
(四)讨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居多,其起病缓慢,初起往往是腹泻,每天可达5―8次,大便不成形,重则内有粘液和脓血,腹痛多呈痉挛性,常在左下腹,伴有里急后重感,运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有效。但时间长,复发率高,为了寻求根治疗法,运用祖国中医学理论,辩证论治。祖国医学认为:暴泻属实,久泻属虚,无湿不成泻。病因与六淫邪袭,饮食所伤,情志郁结等有关。
脾虚湿胜,肾阳虚弱,肝郁乘脾,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混杂而下,而发为本病,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寒运化失职导致泄泻;肝强脾弱,木郁乘土,致脾虚腹泻。临床上往往此病有多种致病因素综合所致,表现复杂。所以既要抓住脾肾虚弱的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湿盛木郁的次要矛盾,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神丸以温补肾阳为主。疼泻要方以抑肝扶脾为副,两者合用既扶正气又祛邪气,合用加减治疗,共凑温补脾肾,祛湿止泻之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