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ASO)系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由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出现患肢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其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并伴有肢体怕冷、肤温低、麻木、酸困乏力、刺痛,足背动脉减弱,可并发高血脂、高血糖、痛风等,继则可出现皮肤苍白、苍黄或紫暗、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趾(指)甲变形等营养障碍性改变,严重者出现溃疡、感染或坏疽,疼痛剧烈,晚期多继发血栓形成,迅速出现高位肢体广泛性坏疽而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人口的老龄化,ASO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生活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本病的治疗,目前西医多采取动脉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移植术、人工血管移植术等手术治疗,挽救了不少严重缺血患者的肢体,成为目前争相发展的一种新的学科。
但手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很大的局限性,腹股沟以远的血管转流术的通畅率并不满意,由于动脉硬化病因的多源性,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部份病人外科手术治疗后,
5年通畅率还不到50%。由此可以看出,血管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下肢重建血管的长期通畅率仍是血管外科面临的一个难题。我院在外科手术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防止术后再狭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使本病的术后再狭窄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现报道如下。安阳市脉管炎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张宏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1年―2003年住院手术(
动脉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移植术、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72例,依就诊顺序按随机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性29例,女7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81岁,平均67。3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7个月。平均47天。其中动脉内膜剥脱术9例、自体静脉移植术11例、人工血管移植术16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84岁,平均63。1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7个月。平均49天。其中动脉内膜剥脱术7例、自体静脉移植术13例、人工血管移植术16例。两组临床资料经Ridi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参考“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1992年《周围血管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或有全身动脉硬化病变者;(2)具有典型的趾端冷痛或灼热感,小腿酸麻胀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疼,夜间加重;肢端肤色暗红、青紫,肌肉萎缩,患肢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端出现干性坏死,疼痛剧烈等症状;(3)肢体及脑血流图提示动脉搏动性血流量减少、动脉弹性下降或消失。彩超检查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等予以确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而具有典型手术特征的病例。经动脉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移植术或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病人。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常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每天2500抗Xa国际单位皮下注射,连用5天,并于第二天起加服华法林钠片2。5mg,每天一次,长期服用进行抗凝降粘治疗。
2.2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选用解毒化瘀方(基本方:大黄、黄连、二花、连翘、桃仁、赤芍、壁虎、地龙、穿山甲、水蛭、全虫、延胡索、红花、丹参、当归、川芎、蜈蚣等),若无热象,祛大黄,黄连,二花,连翘。若气虚明显加人参,黄芪,白术。湿热肿胀明显加木通,泽泻,车前子。每日一付,水煎早晚两次分服。
两组均以20天为1个疗程,连用5个疗程。
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标准,治愈:肢体症状基本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步行速度100~120m/h,能持续行走1500m以上,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肢体血流图明显改善,前症无复发,闭塞血管无复堵。显著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肢体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步行速度同上,能行走500m以上,肢体末梢循环障碍及肢体血流图均有改善,前症无复发,闭塞血管无复堵。进步:症状减轻,肢体创面接近愈合或缩小,步行速度同上,能行走300m以上,
肢体末梢循环障碍及肢体血流图有改善,前症无复发,闭塞血管无复堵。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前症复发,闭塞血管复堵。
3.2两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组中除1例因年纪过大,并发冠心病死亡外,无1例因术后再狭窄而复发。而对照组则有6例因术后再狭窄而进行二次手术。
治愈 显著好转 进步 无效
治疗组 36 17 12 6 1
对照组 36 16 10 4 6
从表中看出,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狭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导致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它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未能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及肥胖、高血糖、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各种因素导致的血脂异常(血浆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
、载脂蛋白-B(apo-B)的升高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降低)及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起的通透性升高,使脂质移入动脉内膜,移入的脂质引发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并发生坏死、崩解,刺激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内膜增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的增大加之斑块处的继发性出血和血栓形成等,逐渐导致病变处的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从而引起患肢缺血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脱疽”范畴。
其发生机理多是因病人年事已高,气虚体弱,气机失灵,经络瘀滞,脉络不通,正虚邪实,邪瘀互结,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本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究其原因不外年高气虚,行运无力,瘀阻经络,日久化热所致。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移植术或人工血管移植术手术,抗凝降粘治疗本病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一部分病人解除了病痛,保全了服体,但由于其术后的再堵塞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到病人疗效。解毒化瘀方中用大黄、黄连,二花,壁虎、地龙以清热凉血,祛瘀解毒,通经活络;用水蛭、全虫、蜈蚣、山甲以破血逐瘀,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降血粘、降血脂及胆固醇的作用。
用丹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连翘,玄胡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利水消肿。诸药合用共成清热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止痛之效。用以治疗本病,防止术后再堵塞效果甚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