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表现为排便次数较正常明显减少(正常每天1-2次),便秘患儿每2~3天、甚至7-10天大便一次,无规律,大便干结、排便困难。
长期便秘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肛裂、痔疮、直肠脱垂,疝气,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营养障碍等。便秘在程度上有轻有重,在时间上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
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便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误原发病的诊治,切勿滥用泻药。
便秘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功能性(生理性)便秘和器质性(病理性)便秘
儿童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由于:
(1)食物成分不当,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多,而碳水化合物、粗纤维成分太少,容易造成便秘;牛奶中糖量不足也可使大便干燥;
(2)患儿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该排便时,孩子还在玩耍,抑制了便意,久之使肠道失去了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大便在肠内停留过久变得又干又硬;
(3)厌食婴儿饮食太少,经消化后产生的残渣少,自然缺乏大便。
(4)佝偻病、营养不良患儿等可使肠道蠕动乏力,肠道缺乏对粪便的推动力;
器质性便秘是由于有气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如:肛门狭窄、无肛会阴瘘、先天性巨结肠、乙状结肠冗长等都可引起便秘。
便秘的治疗首先查明便秘的原因,通过肛门指诊、钡灌肠、结肠传输试验、直肠测压,直肠肌电图,粘膜活检等,明确诊断,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如果是功能性便秘,调节饮食习惯,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进行排便训练,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诱发排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对于严重的便秘也可适当给予缓泻药(果导片,蜂蜜,番泻叶等),但泻药不可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通过以上治疗功能性便秘多可缓解。
但器质性便秘需到医院进行检查,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如为肛门狭窄患儿表现为新生儿期多无症状,半岁左右出现大便困难,便条细,通过肛门指诊即可明确诊断。
无肛会阴瘘患儿多在新生儿期即出现大便困难,检查发现正常肛门处闭锁,肛穴稍前方或会阴处有一小孔,大便自此孔排出。肛门狭窄和无肛会阴瘘患儿一经发现应及时手术,行会阴式肛门成形术(一个简单的手术)即可治愈。
下一个引起便秘的疾病是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巨结肠患儿一般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
一、患儿出生后即有肠梗阻的现象,如腹胀、呕吐、不见胎粪排出,肛门指检后呈爆破性排气排便。
二、患儿胎粪延迟排出(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巨结肠患儿48甚至72小时才排胎便,(或者通过开塞露或肛诊才排胎便),可出现反复的肠梗阻,可自然缓解或经灌肠缓解,常伴有间歇的呕吐。
三、患儿可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轻度便秘后,突然发生肠梗阻。
四、患儿开始表现为便秘,突然发生小肠结肠炎,如腹泻、腹胀、发烧、虚脱等。
五、患儿只有轻度便秘,其他情况正常。如有上述表现者可通过钡灌肠造影、直肠测压、直肠黏膜活检、直肠黏膜乙酰胆碱脂酶测定、直肠肛管肌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分6型:超短段型、短段型、普通型、长段型、全结肠型、全肠型。除超短段型可通过扩肛治疗外,其他5型均需手术治疗,约80%患儿可不开腹经肛门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术式打击小、恢复快,无腹部手术瘢痕,疗效满意。
另一较常见的疾病是乙状结肠冗长症,正常小儿乙状结肠40-60公分,超过这个长度称为乙状结肠冗长,由于粪便在结肠内通过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使得粪便变干、变硬,产生排便困难,引起便秘。
乙状结肠冗长患儿多在1岁左右出现便秘,排气正常,无明显腹胀或有轻微腹胀,伴有左下腹疼痛,有的甚至1-2周才大便一次,或者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才能大便。
据报道小儿便秘约25%是乙状结肠冗长,所以近年来该病越来越引起小儿外科医生的重视,该病的诊断主要通过钡灌肠,直肠测压、结肠传输试验等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大部分乙状结肠冗长患儿通过饮食调节,排便训练,扩肛,乙状结肠电刺激诱发排便,得到缓解,部分严重便秘患儿仍需手术治疗.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或经肛门乙状结肠切除术,疗效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