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又叫大腿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骨的关节窝形成髋关节,大腿的活动都要依靠这一关节。在股骨头的下方,有细长的股骨颈,股骨颈将股骨头和股骨干连在一起,整个大腿骨中,股骨颈处最细、最弱,也是骨折的好发之处。
股骨颈的大部分都在关节囊内,关节囊附着在髋臼边缘和股骨颈的基底部。供给股骨头和颈部的血管来自旋股内动脉(绕在颈后)、旋股外动脉(绕在颈前)和圆韧带动脉。旋骨内、外动脉都在股骨颈基底部从髓关节囊返折处进入股骨颈。因此,在股骨颈发生骨折时,骨折线以上的骨组织的血液供给就会大受影响,甚至发生缺血性坏死,影响骨折的愈合连接。圆韧带内的血管供血范围有限,在老年时,此处的血管大部硬化,失去供血作用。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以老年女性多见,主要是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骨质变脆有关。大多数患者只是轻微的外伤,如走路滑倒、大腿突然扭转等就引起骨折。青壮年很少出现股骨颈骨折,出现骨折大多是由于强大的暴力所伤,如车辆撞击、从高处坠落等。
股骨颈骨折后,主要症状是髋部出现疼痛,髋关节的任何活动,都会使疼痛加剧。同时患肢也不能活动、不能站立行走,髋关节处出现肿胀、压痛。但也有少数患者在骨折刚开始时疼痛不明显,还可以走路,极易漏诊,但几天后疼痛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走路。如果骨折处出现错位,还会出现患腿有缩短、扭转等变形。
确诊股骨颈骨折比较容易一般只要X光片检查就可以确诊,同时还可以很好的明确骨折的部位、有无错位等详细情况。比较轻微的股骨颈骨折可能要用核磁共振扫描才可确诊。
多数股骨颈骨折有移位,骨折线越平直越稳定,称为外展型骨折。斜度越大越不稳定,称为内收型骨折。骨折线可位于股骨头下,称为头下型。头下型血管损伤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性大。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为经颈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可能性仍很大。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部为基底型,基底型多数稳定,固定也较容易,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性较小。
股骨颈骨折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应认真分析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病人的年龄及身体状况也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一、保守治疗
骨折处没有移位,或者是患者身体状况极差,或合并严重的心、肺、肾、肝等功能障碍的患者,就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牵引患肢、卧床休息等等。患者需要卧床休息6~8周,卧床期间注意不可侧卧,以免骨折处移位。8周以后可以逐渐坐起来,但注意不能盘腿坐。3个月后骨折开始愈合,可逐渐扶双拐下地走路。而到了6个月以后,骨折处已经痊愈得很牢固,这时才可以不用双拐走路。保守治疗的初期,应每隔几天就在床边照一次X片,以确定没有出现移位。
保守治疗时,由于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所以常因长期卧床而引起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
1、闭合复位内固定: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X光机的配合下,不切开皮肤或只切一个很小的伤口,对骨折处进行内固定。手术时先在X光机的监视下进行复位,之后再在X光机监视下打入引导针,证实引导针穿过骨折线以后,就可以通过引导针打入螺丝钉固定骨折处。这种手术方法很安全,损伤也很小,只要通过皮肤送入导管,或只开很小伤口就可以做。手术后患者可以减少卧床翻身时的痛苦。这种手术适合于骨折没有明显移位、60岁以下、骨质好的病人。但这种手术,要求卧床时间较长,约三个月左右方可下床活动。当然,期间可以在床上坐起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完全避免后期的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
2、切开复位内固定:如果医院没有条件进行闭合式固定,就只能切开关节囊进行复位,并对骨折处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法损伤较大,身体状况较差老人就不能承受。
3、人工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严重,或者全身状况比较差的老人,或者60岁以上的老人,出现股骨头下型骨折、经颈型骨折,或者已经合并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合并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老人,或者受伤前生活质量极差的老人,可以选择人工半髋置换(股骨头置换)术。这种手术将断了的股骨头去掉,更换一个人造的关节。这种手术能较早的下床活动(一般术后一周左右),疗效很好,但费用较高,相对打钉子而言,技术要求很高,最好选择市级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外科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手术。
老年人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养生指南
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预防、治疗的几大误区
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的隐蔽性、诊断手段的特殊性,被喻为“静悄悄的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低,临床医师的漏诊率高。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治疗和预防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重新认识,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误区一:不重视轻微外伤
有一个病例给我印象很深。那是一个79岁的老婆婆,早上下床时右髋部扭伤,感觉到有些疼痛但还可以走路。他在儿子催促下到医院就诊,拍片后没有发现明显骨折。接诊医生告诫,有些没移位的轻微骨折早期拍片发现不了,过一周左右骨折端骨吸收后,拍片才能显示,因此应卧床休息,不要站立行走,一周后再拍片复查。
但老人认为没发现骨折就没事,走着回家,第二天开始疼痛加重不能站立,再次到医院检查拍片,发现右股骨颈骨折并有明显移位,只能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了。如果老人当时听从医生,骨折是不会进一步移位的,这样就可以保守治疗或简单内固定治疗。
老年人由于活动量不是很大,外伤多是扭伤或跌伤,但不要觉得受伤轻,也不是很痛,就认为是伤了筋没大事。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受到外伤时首先要想到可能发生脆性骨折。
如果骨折了,还继续活动或站立行走,可能引起骨折移位、加重软组织损伤或造成继发血管神经损伤。所以,老人受外伤后,不论受伤轻重,是否有严重疼痛,最佳的应急处理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伤部位稳定不活动,同时呼救等待救援,经医生检查排除骨折后才站立或行走。
误区二:骨质疏松补钙就行
骨质疏松症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医学界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衰老:随着身体老化,骨的新陈代谢功能会减慢,钙吸收能力降低,骨骼中的钙质会渐渐流失;
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会刺激骨质的形成及抑制骨质的分解,妇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雌激素停止或减少分泌,就会加速骨质疏松;
3、营养失调:钙摄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盐的食物,或嗜烟、嗜酒;
4、生活不正常:缺少运动、少晒太阳;
5、疾病:罹患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某些癌症;
6、药物: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
7、遗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遗传性。
因此,骨质疏松不等于缺钙,单纯补钙不能防治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要预防骨质疏松,应当均衡营养、适度锻炼。饮食中要含有充分的钙质、维生素D以及其他养分,钙和维生素D是增加和保持骨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成分,而蛋白质及其他养分如磷、钠、镁等矿物质,也在维持骨骼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运动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明显加快,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对骨骼有直接刺激作用,这些都能阻止和减慢骨质疏松的进程。
误区三:骨折后不能活动
多数人认为,老年髋部骨折了,要好好养病,要尽可能卧床休息不能活动。殊不知老年人骨折后不能静养,越养病越多。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如长期卧床,除可引起褥疮等局部并发症外,还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脂肪栓塞综合征、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卧床期间骨丢失加速,骨质疏松加重,极易发生再骨折。
因此在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强调早期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减少卧床时间。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功能,有效防止并发症,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内固定治疗?
对于59岁以下的骨折病人,不管骨折是否有错位,只要骨质条件较好,而且身体比较健康,原则上都可以采取内固定治疗。有一个国际公识,那就是骨折错位越严重,骨折不愈合和后期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越高。骨折的位置越高(接近股骨头的顶部),骨折不愈合和坏死率越高。骨折后拖延治疗的时间越长,不愈合和坏死率越高。所以股骨颈骨折后如果符合内固定条件就应该尽早手术。
骨折固定后的愈合时间需要3~6个月,而在伤后5年内都有可能发生股骨头坏死,不过第一年发生坏死的几率最高,其后逐年降低,超过5年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就非常少了。股骨颈骨折如果不愈合,发生坏死基本是必然的。股骨颈骨折愈合后仍然可以发生坏死,所以股骨颈骨折后发生骨坏死的几率要大于骨折不愈合率。
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或加速股骨头坏死或导致骨折不愈合:
1、骨折线位置高,错位严重;
2、骨质疏松,愈合能力低下;
3、手术质量不高;
4、手术过程中进一步损伤残留血液供应;
5、术后内固定失败;
6、过早活动,干扰骨折愈合和改建;
7、营养不良;
8、感染,等。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医生在选择治疗方式时,有责任向患者交代清楚,骨折内固定不等于治愈了骨折,后续问题很多。对于大于60岁,甚至70岁的老年人,如果符合内固定条件,可以选择骨折内固定。术后可以早坐起,避免长期卧床。但是一定要遵循治疗原则,定期随访复查。作为医生来讲,改善手术技术,提高骨折一期愈合率,需要长期努力。就目前而言,医生的手术质量是影响骨折愈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旦骨折内固定后发生了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绝大多数最终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来挽救关节功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最佳选择的治疗方法
由于股骨颈骨折的特点,决定了骨折后即使采用内固定治疗,也不能完全可以达到骨折愈合,而且不能达到不发生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目的(股骨颈骨折是人体骨折最不容易愈合的几个部位之一)。
所以,对于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如果骨折位置低,而且错位不大,尤其病人年轻(60岁以下),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
2、如果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上,骨折错位严重,骨折位置高,骨质疏松不重,首选生物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3、如果病人年龄大于75岁,骨折明显错位,骨质疏松,可以采取骨水泥固定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4、对于年龄大于60岁甚至70岁,骨折错位不大,只要骨折位置偏低,骨质条件较好,可以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
5、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生物固定型关节,还是骨水泥固定型关节,还是混合固定型关节,可以参照病人的年龄、骨折前活动能力、骨折部位骨质条件、全身状况、医生的经验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简单,恢复快,但是有部分病人术后会有髋部不适,甚至出现疼痛,更适合于年龄大、活动力低下、全身状况差或者合并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老年人。
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适合于病人年龄偏小、身体条件好、活动能力强、预期寿命长的病人。人工关节置换相对于骨折内固定手术而言,术后不需要长期卧床,一般术后1周左右即可下地活动,没有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顾虑,可以作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
但是尽管该手术技术已经比10年前进步很多,而且也有初次置换后正常使用30年的报道,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术后健康恢复良好,毕竟手术质量要求更高,一旦手术失败,术后需要翻修重做。所以,建议老年人,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而医生又建议你手术治疗,你和家人应该明确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具体方法。对于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建议到规模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尤其是有丰富经验的骨关节科医生进行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