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病理特点为实质性球形结节,大小不一。肿瘤周围有被压缩的肌纤维所组成的假包膜,假包膜与肌瘤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瘤体切面呈灰白色或白色中略带红,由漩涡状排列的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交叉组成。4cm以上的肌瘤由于供血障碍,营养缺乏,可发生各种继发变性,常见有水肿、玻璃样变性、囊性变、钙化、少见的有红色变性及肉瘤变性,并可继发感染。
分类
根据肌瘤生长的部位可以分为子宫颈肌瘤和宫体肌瘤,以子宫体肌瘤最为常见。
根据肌瘤与子宫壁的关系可分为3类:
a、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均被肌层包围,占60%~70%
b、浆膜下肌瘤,突出子宫体浆膜面,表面仅覆盖浆膜,占20%;
c、黏膜下肌瘤,是向宫腔内生长的肌瘤,表面覆盖子宫内膜,占10%~15%。
临床特点
子宫肌瘤临床症状与肌瘤的生长部位有关。
1、粘膜下肌瘤:阴道持续性出血或阴道不规则出血。
2、肌壁间肌瘤: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
3、浆膜下肌瘤出现症状较晚,以发现腹部肿块为多见或无任何临床症状。
临床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手术切除
3、放射治疗
4、介入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
1、会不会复发?
2、能不能保留生育能力?
3、对性生活有没有影响?
4、会不会留下瘢痕而影响美观?
介入治疗原理
肌瘤动脉栓塞后肌瘤发生缺血、萎缩、吸收而消失。而正常的子宫组织血供来源途径多,血供丰富,不至于出现缺血、坏死、萎缩。
介入方法
是指将微粒物注入子宫动脉引起栓塞,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使肌瘤因缺血而萎缩变小甚至消失,以达到治疗目的.又称子宫动脉栓塞术
临床疗效评价
B超显示瘤体减小,MRI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瘤体无强化.
患者症状改善
出血症状改善,月经恢复正常,压迫症状和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可正常妊娠分娩,相比而言,介入治疗不吃药、不开刀、创伤小、疗效佳、恢复快、且能完整地保留子宫功能,是目前子宫肌瘤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