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肝癌死亡率列第五位,而我国原发性肝癌死亡率波动在20~24/10万之间,已成为农村第一位死因,城市第二位死因。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的40%以上发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本病起病隐匿,初次诊断时多已属晚期,自然病程约为24个月,中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约6个月。
原发性肝癌可归属于中医学“肝积”、“症瘕”、“积聚”、“臌胀”、“痞气”、“癖黄”等范畴,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肝癌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往中医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类药物治疗肝癌,但疗效不明显;而根据脾胃理论认识肝癌的病机,并采用健脾理气法治疗肝癌,则取得了一定疗效。
肝癌的常见症状及其发生频率依次为肝区疼痛、上腹肿块、上腹胀、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及发热、腹泻等,上述症状均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根据“脾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及“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是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说明脾病可以有上腹痛和肿块的表现。至于发热,《脾胃论》亦有言曰:“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也与脾胃相关。以上说明,从中医学理论来看,肝癌的中医病机与脾胃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既然肝癌的常见症状与脾胃有关,基本治疗应当以健脾理气为原则。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药与手术治疗的结合
术前治疗以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为主,健脾益气、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为基本治法,用药如八珍汤、保元汤、六味地黄丸等。通过此类药物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根治术后常根据具体症状如低热、盗汗、食欲减退等酌情选用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辨证加减,促进机体恢复;姑息术后常表现为正气耗伤,邪气仍炽,应在顾护正气的基础上注意扶正祛邪,酌情选用抗癌中草药。
2、中医药与放疗的结合
肝癌对射线中度敏感,若早期行根治性放疗,可获长期生存。术后辅助放疗可减少局部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对晚期肝癌行姑息性放疗,可减轻局部症状,与中医药配合进行效果更佳。
中医药与放疗的结合益处体现在局部增敏,提高放疗效果,预防和环节放疗相关不良反应,防止后遗症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巩固放疗疗效,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如针对放疗所致头晕、乏力、白细胞减少者,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益精填髓最为合适;胃肠道功能失调如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宜和胃降逆止呕,健脾理气止泻;出现放射性转氨酶升高者宜予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治疗。在辨证组方时,尽量选用既符合证型,又兼有抗肿瘤治疗作用的药物。
3、中医药与肝动脉局部化疗的结合
肝癌对大多数化疗药物不敏感,全身化疗已极少采用,目前多采用介入栓塞化疗(TACE)。几乎所有患者在化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以介入栓塞后产生的“栓塞后综合症”为著,中医药对预防和治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有较好的效果。
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颇为常见,中医主张以“肾主骨生髓”立法,积极采用补益肝肾药进行调理,方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血小板减少、自发性出血者,从气不摄血论治,予以归脾汤益气健脾摄血;消化道反应较重者,常予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治疗。健脾理气中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疗效确切,患者大多耐受良好,介入后不良反应可大幅度减轻。
4、中医药与生物疗法的结合
肝癌的生物和免疫治疗在临床上亦反复应用,中草药能通过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进而调节机体免疫机能,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扶正”即调整机体免疫机能,“祛邪”即尽可能地杀灭癌细胞。
健脾理气中药与生物或免疫治疗联合应用,能使脾细胞数量及细胞增殖和杀伤功能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升高,TH比例明显上升,进而改善全身免疫机能。
综上,健脾理气中药在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单独抑制肿瘤,还是与各种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联合治疗,均明显优于单一治疗。健脾理气中药与肝癌靶向治疗联合用药的疗效,有待后续临床实践的检验。
中晚期胰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致死性癌肿。在美国,2007年胰腺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近20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大、中城市呈大幅度增长,上海、天津等高发区在20年里增长了4倍,年发病率约9/10万,上海市胰腺癌在男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8位,女性居第10位。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或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到4%,整体疗效悲观。非手术治疗是胰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胰腺癌属于中医的“伏梁”、“积聚”、“黄疸”等范畴。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有厌食及体重减轻,腹痛为胰体尾癌最早出现的症状,胰头癌出现黄疸较早。晚期可出现腹部肿块,发热,消瘦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气机不畅,湿浊内生,湿热邪毒,积聚而成。
发病机理有:
1.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郁化热,热毒内聚,日久形成肿块。
2.脾虚生湿,湿毒内蓄,迁延日久,湿郁化热,湿热毒邪互结成瘤。
湿毒、热毒及湿热毒邪互结是胰腺癌中医病机的关键。胰腺癌的中医治疗应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原则。根据该原则制定的中药复方,可稳定瘤灶,延长生存期,提高远期生存率。
中晚期胰腺癌(包括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以姑息治疗为主,主要治疗手段有放疗、化疗、介入治疗、聚焦超声热疗及中医药治疗等。
1、 中医药与放射治疗的结合
胰腺癌对放射线中度敏感,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可减少术后复发,针对中晚期胰腺癌采用放射治疗可控制局部病灶,提高远期生存获益。可与化疗联合。照射的靶区根据CT或术中标记,包括原发肿瘤和局部淋巴结。优先考虑三维适形放疗,剂量40-50Gy(1.8-2Gy/d)。放疗期间可配合服用清热利湿及解毒消肿的中药,以提高疗效,减轻放射治疗导致的局部组织水肿及放射性炎症反应。
2、 中医药与全身化疗的结合
全身化疗是中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前须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接受化疗的患者须密切随访,包括体检、腹部、胸部影像学检查及血清CA19-9的定期检测。
适应症:根治性手术切除后辅助化疗;胰腺癌伴转移;局部晚期无法切除胰腺癌、手术或其他治疗后复发转移。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尚未有定论。
局部晚期胰腺癌:同期放化疗(5-FU+放疗/吉西他滨+放疗)和(或)超声聚焦刀治疗为标准方案;同期放化疗结束后病情未进展可以吉西他滨化疗作为延续方案继续应用,对于无法行放疗和(或)超声聚焦刀治疗者可以吉西他滨化疗作为替代方案,共化疗4-6周期。
转移性胰腺癌一线标准化疗:吉西他滨1000 mg/m2,30分钟滴注,每周1次,连续3周,28天为1周期,4-6周期;伴有肝转移者可包含肝动脉化疗;有胰腺原发病灶者,如一般状况好,化疗同期予以胰腺的姑息性局部治疗(超声聚焦刀和(或)放疗)。
吉西他滨可用固定剂量速率(1000 mg/m2/分钟)法代替30分钟滴注法。
中医药与化疗可同步进行,治疗需进行辨证分型:
1. 湿毒型
治法 燥湿健脾。
方药 二陈汤。
2.热毒型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清胰化积方。
3.湿热毒型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茵陈蒿汤。
中医药治疗亦可根据化疗后机体状况进行调整。如化疗后出现气血亏虚者,酌情予以益气养血;消化道反应较重者,予以健脾和胃;血小板明显下降者,予以益气摄血及对症治疗。
3、 中医药与介入治疗的结合
介入治疗适应症:发现时伴有肝转移的胰腺癌;胰腺癌手术或其他治疗后出现肝转移;无法切除胰腺癌全身化疗失败者。
有胰腺原发病灶者,如一般状况好,动脉化疗后予以胰腺的姑息性局部治疗(放疗和(或)超声聚焦刀等)。肝转移灶富血供者同时适当予以肝动脉(或肝转移灶供血动脉)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用量根据肿瘤大小、血管直径及患者耐受程度而定,联合化疗者可将化疗药物与碘油混合为乳剂进行栓塞。
全身化疗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一介入或单一全身化疗,故应推崇联合治疗。
中医药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主要用于防治“栓塞后综合症”,介入前后均可服用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的中药方(清胰化积方),并酌情随症加减。
4、 中医药与聚焦超声热疗的结合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可通过破坏胰腺后方的腹腔丛分支并同时对肝脏转移灶进行治疗,因此可用其控制胰腺癌疼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医药与聚焦超声热疗联合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减轻聚焦超声对机体进行物理烧灼所致的热损伤,中药可内服外用兼施,以清热解毒为主,养阴益气为辅,并灵活加减运用。
中晚期胰腺癌属高度难治恶性肿瘤,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因此生存期短,预后极差,目前主张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医药联合放疗、介入、聚焦超声热疗和全身化疗,可充分弥补各项治疗手段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减轻其不良反应,达到更好的协同作用,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