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
1.1心理学取向的健康观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十条标准:
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2心理学取向的疾病观
心理学取向的疾病观侧重于疾病的心理方面,认为人类疾病不仅有身体疾病,而且还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一百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症状做了精细的观察和描述,包括意识、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智力等方面,并创造和运用的许多专门术语和名词。这些心理症状是诊断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据。
1.3 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观
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观认为,亚健康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称之为心理性亚健康。具体地说,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主要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既应激或应激后效应。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稍偏离常轨,但又没达到心理(精神)疾病的程度。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素质不同,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2、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2.1压力因素
现代生活节奏快,知识更新快,竞争激烈。社会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人们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获胜,成为成功者,就要努力学习,拼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即使一个人竭尽全力,不敢松懈,他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会成功的,因为别人也同样的努力、勤奋,甚至比自己的程度更甚。这种现实的或想象中的危险情景会给人造成压力,持续的压力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许多临床经验和实验室实验都表明;一定压力下的有机体要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
2.2个性因素
心理学对个性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论阐述,但都试图揭示个性的活动规律。如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用四个维度表示个性特征,它们是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掩饰程度。从内外向这一维度可将人分为内向或外向,具有外向特点的人活泼,喜欢与人交往,兴趣广泛,适应能力强,因此在压力下往往会提高他的行为效率。
喜欢冒险和刺激,有时甚至喜欢寻找些有风险的事故。内向的人好静,内省能力强,对他人和自己有很好的洞察力。不喜欢走极端,常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做事有条理。在突发事件时,可能外向人反应更敏捷、有效。而日常生活则可能内向人做事更牢靠,仔细。
还有一种研究把人格划分为A型人格和B型人格,A型人格是指那些追求快节奏、有时间紧迫感,喜欢权力和支配,喜欢挑战和攻击,注重结果,渴望成功,不甘他人之下的人。这种人就是逛公园也是急冲冲地看完后跑到前面,并不停地催促游伴快点。这样的个性可能在竞争中很占优势,然而却享受不了轻松和悠闲。
B型人格的人竞争欲望不强烈,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不太注重占有和支配,攻击和敌意也少,情愿悠闲度日而不喜欢在压力下工作,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不会是太成功的人。但他化解压力的能力强,能享受悠闲和自在。
有研究者观察这两类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发现A型人格患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大。
2.3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应理解为客观刺激的主观化,既刺激物要经过个体的主观评价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然而人不会像子那样的反映客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系统、认知系统、情绪活动倾向,故对刺激会做出放大或缩小的评价,然后做出行为反应。
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健康极关心,他就会对体征的微小不适做出反应,认为自己可能生病了,然后去医院检查。这样的优点是对疾病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缺点是高度警觉,消耗了不必要的能量,而且内心体验不佳,这种关注的极端例子是疑病症。相反,有些人不把身体当回事,感觉迟钝,对一些不适感视而不见。优点是自我感觉良好,缺点是会忽略有意义的信息,甚至贻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期。
对人对事的反应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一边是感觉过敏,一边是感觉迟钝。感觉过敏的人对人或物的细微变化都能感受到,许多艺术家的感觉都是非常敏锐的,然而他们能用艺术形式表达这种感受,为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找到健康的发泄口。然而许多人没这样幸运,他们察颜观色、担心他人对自己有意见,对事情的结果过分重视,又无能力控制,因此而焦虑、紧张、患得患失,内心体验极为痛苦。
严重的会将中性的、与已无关的刺激理解成对自己有害的刺激,成语所讲的捕风捉影便有这层意思。感觉迟钝的人对细微变化可能感受不到,这样有助于心理平衡,往往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很难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内省力也差些,在现实中会丧失许多对他有意义的信息。
由此看出,人们对刺激物的反应有放大或缩小的倾向,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我感受。很难说哪种倾向好,一个人能较好地认识自己的倾向,了解这种倾向的特点,并尽力克服这种倾向的弱点,他就能维持自己良好的自我感受。
人在应激状态,遭受挫折或心理冲突时,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方法,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某些改变,使之变得容易接受,不致于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紧张和痛苦,以维持心情宁静、心理平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也称防卫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合理化作用、压抑作用、投射作用、转移作用、升华作用等等。通过否定事件本身的价值换取心理平衡,反之对于自己的东西,则认为都是好的,有价值的,如果自己得不到葡萄,目前只有柠檬,那么就认定柠檬是甜的。
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使人在强烈的心理刺激,使心情宁静,对保持良好的自我感受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过度地使用防御机制,总是通过歪曲事实,否认客观等手段来维持心理平衡,则容易造成心理退化和不成熟,不利于心理发展、人格的成熟。
3、亚健康的心理学临床表现
3.1抑郁心理
3.2焦虑心理
3.3强迫心理
3.4恐惧心理
3.5偏执心理
3.6敌对心理
3.7疑病心理
3.8孤独心理
3.9自卑心理
3.10轻生心理
3.11嫉妒心理
3.12无助感
3.13被歧视和排斥感
3.14心理疲劳
4、亚健康的心理评估
亚健康的心理评估,应该包括心理状态的大体评估、个性特征的评估、智力的评估、记忆的评估、社会适应的评估等诸多方面,评估的方法也可以分自我评定、他人(家人、熟人)评定和专业人员评定。
本书仅介绍几种亚健康的评定方法,这些评定并不能完全说明个体的亚健康状态,还要依据其它方面的方法,比如在评定心理状态之前要知道自己的躯体健康状况,例如测血压、验血脂,因为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状况与躯体状况和社会适应性是紧密联系的,但一般讲,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评估方面有些“超常”,心理性亚健康的可能性就比较偏高。
4.1心理卫生自评量表
4.1.1. 评定内容
本量表共有80个项目,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涉及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
这里所指的“影响”,包括感受所致的痛苦和烦恼,也包括感受造成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轻”、“中”、“重”的具体定义,则应由评者自己去体会,不必做硬性规定。
4.1.2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① 总分:80个项目单项分组加之和,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总均分:总分80,表示从总体情况看,该受检者的自我感觉位于1~5级间的哪一个分值程度上。
阳性项目数:单项分≥1.6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感受”。
阴性项目数:单项分=1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无感受”的项目有多少。
阳性感受均分:(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有感受”项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该受检者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
② 因子分:共包括9个因子,即所有80项目分为9大类,每一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因而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的感受分布特点,并可作廓图(Frofile)分析。
4.1.3. 适用对象与大体评定标准
该量表适用于对成年人心理卫生的评定,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体会,这个量表有较好的自评效果,且能较快了解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超过115~139者为亚健康状态,阳性项目在30~37项,或任一因子分在1.6-1.9之间就可考虑亚健康状态,需要进一步检查。
4.2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是1971年Zung编制的,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四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估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焦虑自评量表的总粗分上限为40分,标准分为50分。亚健康状态的总粗分为30-90分,标准分为38-48分之间。
应用评价:国外研究认为,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人们的主观感受。而焦虑则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近年来,SAS被用作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状态的一种自评工具。
4.3抑郁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是W.K Zung于1965年发表的,用于评估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按照中国常模结果,抑郁自评量表的总粗分上限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亚健康状态的总粗分为31-40分,标准分为39-52分之间。
应用评价:SDS是知程自评量表,操作方便易于掌握,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度和变化,特别适用于综合医院用以发现抑郁症病人,SDS的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4.4亚健康状态自评表(SRSHS)
该量表系作者自行编制,全表由30题组成,分躯体、心理、社会功能3个因子,要求受试者依据近一个月内个人的感觉逐条评价,分为“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5个等级。其中询问躯体不适的有10题;心理方面的问题15题,包括压抑、苦闷、疲惫、失助、自卑、绝望、惶恐、愤怒、烦躁;社会功能受损的5题。
得分越高,健康情况越不好。所选受试无躯体疾病,无精神障碍,符合亚健康研究所揭示的人群分布情况及亚健康概念的界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受试入组时,排除了患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的情况,故认为都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
我们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安排了相应了条目,按五级评定,指标由总分、因子分构成,我们界定的较完满状态为30-39分;亚健康状态为40-69分;70分以上为疾病状态。编制过程参考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加之我们的临床经验,力争反映应出人在亚健康的情况,又力求简便易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