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邪风可以导致人运动和感觉障碍,并把这种情况称为中风,这是中风一词的由来。现在中风一般指脑血管疾病,也叫脑卒中(stroke),与古代所说的中风在意义上有所不同。中风可以分为缺血性脑中风或出血性脑中风,也就是常说的脑梗塞和脑出血。中风与心血管疾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因此经常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国家,统计发现第一死亡原因是恶性肿瘤,第二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第三死亡原因是脑血管疾病。但在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统计数据均显示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脑血管病超越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但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心脑血管病合起来都是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因此如何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成为各国卫生系统的重中之重。
在脑中风中,缺血性脑中风占80%左右,其他20%左右为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这种闭塞可以是局部的血栓,也可以是身体其他部分血栓脱落所形成的栓子。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脑梗塞,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脑出血呢?从外表上不可能由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体检进行筛查,如进行颈内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存在狭窄的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机率更大。对高危人群进行脑血管的核磁共振或CT检查,存在脑血管狭窄的患者将更容易发生脑梗塞。由于睡眠中血压下降,容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因此清晨将更容易发生急性脑梗塞。我们在临床上也遇到过长途坐飞机或坐车不活动从而因静脉血栓脱落而形成的脑梗塞。实际上在临床上有许多的隐匿性脑梗塞,也就是常说的腔隙性脑梗塞,虽然有脑组织坏死,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这部分病人应增加警惕,因为他们发生症状性脑梗塞的机率要远高于正常人。而脑出血通常由于高血压引起,由于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压增高时,血液穿透血管壁进入脑组织,导致脑功能障碍,由于白天活动时血压往往升高,因此脑出血一般发生在白天,或酗酒以及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剧烈波动时。实际上出血和缺血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有部分脑出血就是继发于脑缺血的。
那么心脑血管病是如何发生的呢?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说导致心脑血管病既有遗传背景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的遗传背景,也就是基因的作用,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脑血管病高发而西方人心血管病高发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进化的角度对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加以简单的解释,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过程中,脂肪代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脂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样关键。那些可以快速动员脂肪,使脂肪重新分布,提高血脂水平的基因可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生物体有利,人体的一些反应可以提供佐证。例如面对长期的寒冷天气时(冬季到来),脂肪往往向内脏部位迁移,导致腹部增大(也就是常说的啤酒肚),这是人体为保护重要器官而做的准备,而长期的压力,过量饮酒,缺乏锻炼等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脂肪的异常分布可以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这种坏脂肪的浓度升高,当局部血管壁有炎症时,这种坏脂肪沉积于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低密度脂蛋白是由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因此控制胆固醇的血液浓度也非常重要,而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因此多进行室外活动应该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除了基因的因素之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心脑血管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控制血脂,目前方法有很多,包括应用降脂药物,锻炼等。有一个国家在这方面做的最好值得我们学习,就是日本,他们通过立法控制男性和女性的腰围,男性不得超过85厘米,女性不得超过80厘米,如果超过相应数值,超标者所在部门将受到重罚,这一手段有效的控制了脂肪的异常分布和血液中坏脂肪的浓度,因为有研究证实腰围超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具有相关性。目前日本是全世界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致死率最低的国家,不能不说与这项简单的法令有重要的关系。在中国我们虽然没有相应的法令,但我们可以遵循这一简单的做法,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少吃高胆固醇及高脂肪食物,不吸烟,不酗酒,多进行室外运动,经常监测血压,减少长期压力,做到心态平和。我们确信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在发病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并遵循上述原则,也可以恢复健康的人生。心脑血管病是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时间较长,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着重强调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重视,如何使每一个人特别是有家族史以及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真正对心脑血管病重视起来是我国控制这种疾病的根本中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