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均在逐年上升,预计2020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1500万(我国占1/5),死亡1000万(我国占1/4),现患病例约3000万。大部分肿瘤病人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老年患者又占到一半以上。据统计2002年北京市65岁以上癌症发病率所占比例为52.4%。其中胃癌占66.7%,食道癌65.9%,肺癌65%,结肠癌62.5%。
重视肿瘤的舒缓(姑息)治疗是当前临床肿瘤学一个重要趋向。因人口的老龄化,癌症发病率将翻倍:2050年新发癌将达2400万。其肿瘤的舒缓(姑息)治疗需求在未来50年将急剧增长。包括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控制,并着重解决心理、社会学和心灵方面的问题。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正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疼痛程度、营养状态、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使晚期肿瘤及临终前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期内减轻疾病痛苦,让其平静地走完人生的终点。姑息治疗应尽早地用于疾病的早期,与放化疗相结合。
晚期肿瘤姑息治疗
躯体症状的控制
对不能治愈的肿瘤病人进行整体照顾及症状的控制,包括肿瘤急危重症:恶性胸腹水、恶性心包积液、颅内高压、上腔静脉综合症、急性肠梗阻、骨转移和相关骨事件等处理;肿瘤病人的各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医中药及免疫支持等综合性治疗。
癌痛的控制
药物治疗:根据三阶梯给药原则:“按需给药”,消除癌症患者的疼痛.根据病人的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口服给药、直肠给药、舌下给药。
皮肤给药:当大量口服止痛药不能控制疼痛时,或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时,我们采用连续皮下或静脉内输入麻醉剂。一次芬太尼贴敷止痛可达72小时。
止痛泵(静脉内输入麻醉剂):给患者使用注药泵。它可提供麻醉剂的剂量、剂量增减范围和估计2次剂量的间隔最短时间,以及提供一个稳定的注药间隔周期。能更好地取得疼痛控制效果,减少麻醉剂用量,减少副作。不仅可防止病人用药过量,还可通过电脑程序控制持续输液中的止痛药浓度,以维持稳定的止痛效果,防止病人出现剧痛。
麻醉技术控制癌痛:神经阻滞在晚期癌痛病人中已应用了多年,近年来提倡在早期癌痛患者中应用。通过导管或泵,连续或间断将药物输入硬膜外或鞘内。此法避免了口服给药和其他方法给药的副作用,同时还减少了辅助药物的应用。
神经外科技术控制癌痛: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之间某一点切断产生疼痛的途径。
临终关怀
国外研究证实临终关怀可以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益处,而这延长的时间可以使患者和家庭有更多时间相聚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常重要。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之恐惧.美国一位临终关怀专家认为: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进入了接受期。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要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需要,如:写医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家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临终关怀的服务观念是以照顾为主,把死亡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临终权利,生的质量重于数量。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全方位照顾和护理。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主要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与病人和家属多进行沟通,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我们加强病人临床症状的护理,如:疼痛的控制、大小便的处理、减轻药物带来的恶心、呕吐反应、皮肤清洁等,使病人获得躯体和心理舒适,有助于给病人带来一种满足、安全、尊重感,以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在离开世界之前得以尽量减少痛苦,为病人建立一条平静的走向死亡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