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在慢性便秘的常见病因中,功能性因素所占比例高达57.1%。综合国内几项关于便秘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功能性便秘的综合发病率在4.0%-27.2%之间,平均为14.8%,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可达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甚至更高,且青年人群中便秘患者所占比例也呈逐年增高趋势。虽然有如此众多的便秘人群,然而,只有少数患者会选择到医院就诊,不少便秘者自行服用泻药,滥用泻剂造成泻剂依赖、泻剂结肠等不良反应,甚至产生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生活质量下降,增加治疗难度。在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悬韧带和肛门外括约肌松弛,但一些慢性便秘患者在用力排便时不能很好地收缩或松弛耻骨直肠肌或肛门外括约肌,因而使排便受到阻障,这就是所谓的盆底肌协同障碍或肛门痉挛。目前认为这一功能性紊乱并不是由于神经损伤所致,而是适应不良所致,经过训练,至少2/3的患者可以掌握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松弛。
生物反馈疗法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借用专门的设备将人体细小的生理活动信息放大,转换成易于识别的屏幕信号,通过医生指导,患者根据屏幕上变化的图案信号完成正常的排便动作,学会协调肛门肌群及腹部肌群的运动,纠正异常的肌电活动,调整生理反应,重新建立正确的排便反馈通路,协调耻骨直肠肌悬韧带和肛门外括约肌松弛,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国外多项功能性便秘诊治指南均推荐了该项疗法。我国07年慢性便秘的扬州指南亦将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作为可靠的推荐疗法。研究资料显示,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率达73%-76%,且对各型便秘均有较好的疗效,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尤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