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生长性骨折是指头部外伤致颅骨线样骨折伴硬脑膜破裂,骨折线之间嵌入硬脑膜、蛛网膜、脑组织或其形成的复合性瘢痕,影响骨折的愈合,随着脑脊液和脑组织的波动性冲击,使骨折线间隙呈进行性扩大,同时骨缘外翻,
以致形成持久性的骨缺损。它是颅脑损伤中极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骨折,多见于婴幼儿,50%发生在1岁以内,90%在3岁以内,在婴幼儿颅脑外伤中占0.05%~0.60%。发生部位以顶部多见,其次是枕部和额部,后颅窝、眶顶以及筛窦也可发生。
婴幼儿之所以好发此病,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一定关系:
1、婴幼儿颅骨较薄:主要由皮质组成,骨质伸展性和弹性极强,但抵抗外力作用差,由于患儿颅缝尚未完全闭合,当某个部位颅骨受到外力撞击时缺少有效的缓冲作用,易发生骨折;另外,婴幼儿期硬脑膜与颅骨内面粘连甚紧,骨折发生瞬间硬膜并未与颅骨内面分离,而是将紧密粘连的硬脑膜撕裂,由于局部颅内高压作用,骨折缝渐渐地增宽,颅内容物疝入其间影响骨折愈合,这是发生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基本因素。
2、婴幼儿期正是颅脑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特别是生后第1年内头围增长非常明显,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脑发育和脑波动产生的压力同样对骨折缘起到持续缓慢的侵蚀作用,使骨折线边缘的骨质遭到破坏和吸收,骨缺损逐渐变大,同时存在颅内压传递效应的协同作用,使颅内压力直接作用于骨折裂口处(即压力减低区),逐渐引起蛛网膜、脑脊液、脑组织甚至侧脑室的膨出,
是加速颅骨生长性骨折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婴幼儿颅骨骨折伴有硬膜外或骨膜下出血:可引起骨膜及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广泛分离,破坏来自硬脑膜和骨膜的血液供应,引起颅骨骨折线处缺血,出现骨质吸收和生长迟缓或停止,导致骨折线增宽或骨缺损。
4、当骨折线撕破硬膜:该处的蛛网膜易发生粘连和蛛网膜疝并逐渐形成囊肿,此囊肿具有半透膜作用,脑脊液进入囊内比从囊内排出容易,因而囊肿逐渐扩大,导致骨折线增宽、骨缘外翻及骨缺损,还可通过颅骨和硬脑膜缺损处向外疝出至帽状腱膜下层,形成假性囊肿,临床上表现为头皮肿物;如果局部有脑挫伤,该挫伤灶可演变成脑软化、脑膨出、囊性变及脑室穿通畸形,并进一步阻止骨折的愈合,加重病情。
治疗原则包括:
1、尽早手术: 切除突向骨缺损以外的内容物;
2、严密修补破损的硬脑膜并行颅骨成形术:硬脑膜是颅骨生长的重要结构基础,完整的硬脑膜既可抵抗颅内压的突出,又可促进颅骨的生长和愈合,故对于婴幼儿颅骨生长性骨折要了解其硬脑膜的完整性,如破裂则宜早期修补或在颅脑损伤手术的当时,将硬脑膜修补完整,以避免因手术造成的硬脑膜修复不完善而引起的颅骨生长性骨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