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vertigo)是自觉头晕眼花或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临床上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眩晕,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或伴恶心呕吐等。
西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种主观运动幻觉或错觉,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和平衡障碍,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两大类。
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称为真性眩晕,根据其病变部位又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可因梅尼埃病、急性中耳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和迷路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前庭中枢性眩晕常见于听神经瘤、小脑或脑干病变、后循环缺血、颞叶的肿瘤及癫痫、颈椎病等。
非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病、低血压、心力衰竭)、内分泌代谢病(低血糖、糖尿病)、贫血及血液病、感染、中毒和神经症等,又称为假性眩晕。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
中医学认为,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及外伤跌仆、头脑外伤等有关。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即“无痰不作眩”;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或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等,即“无虚不作眩”;以及损伤跌仆、头脑外伤,瘀血阻窍,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病位在脑及清窍,与肝、脾、肾相关,其基本病机虚证为气血不足、清窍失养;实证为风、痰、瘀干扰清窍所致。
1.西医辨病
(1)前庭中枢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过去称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是引起前庭中枢性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由椎-基底动脉功能不全所致,临床表现为急起的眩晕,常为首发症状,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椎动脉狭窄或痉挛。
(2)前庭周围性眩晕 ①前庭神经元炎:呈急性起病,常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持续时间较长,数周至数月内自行缓解,很少复发,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常存快相偏离患侧的眼震。②梅尼埃病:系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所致,呈突然发作性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耳鸣和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持续数小时~2天,自行缓解,易反复发作,检查可见一侧前庭功能减低和听力下降。③良性位置性眩晕:内耳机械性疾患,耳源性眩晕症之一,常在头位变化后1~4秒钟才出现眩晕,当改变体位后很快缓解,一般不超过1分钟,症状持续数周自行缓解,但易复发,通过位置训练可防止。
2.中医辨证 以头晕眼花、头重脚轻,或视物旋转(眩晕)伴恶心欲吐,甚则昏眩欲仆为主症。
(1)实证 眩晕兼见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发,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浊中阻;有脑外伤史,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有紫斑,脉涩或细涩,为瘀血阻络。
(2)虚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迁延日久,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舌红,苔薄,脉弦细,为肾精不足。
【针灸治疗】
治法 清脑熄风定眩。
配穴 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痰浊中阻加丰隆、中脘;瘀血阻窍加阿是穴、膈俞;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肾精不足加肾俞、悬钟。后循环缺血加天柱、颈夹脊;前庭神经元炎加听宫、液门、大椎(刺络拔罐);梅尼埃病加听宫、中渚;良性位置性眩晕加听宫、完骨、后溪。
针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一般先补后泻法。
头针法 颞后线、枕下旁线。中等刺激。
【按语】
1. 针灸对系统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非系统性眩晕应以原发病治疗为主。尽管引起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同,但在眩晕发作的急性期,均应以抗眩晕、缓解恶心呕吐为主以治标,缓解期再辨证治疗以治本。
2. 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逐渐加重的眩晕,应进一步查明病因,排刺占位性病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