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为大肠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感染、年龄、遗传、生活习惯、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大便中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
息肉大小不等,可以分布于大肠的任何部位;可以为单发,也可以为多发。按形态可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广基息肉;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以往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三类,近年来又分出锯齿状腺瘤。
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而后者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而对腺瘤性息肉,其虽为良性病变,但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因有研究显示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半数以上的大肠癌源于腺瘤癌变。而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病理类型、大小、数目多寡有关。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40%,管状腺瘤为4%-4.8%,管状绒毛状腺瘤居前两者之间,锯齿状腺瘤为20%~50%。直径<1cm的癌变率约10%,>2cm者可达50%,腺瘤数目越多癌变几率越高,腺瘤多于100个者为腺瘤病,如家族性腺瘤病,如不及时治疗,约75%于35岁之前癌变,50岁以前几乎全部发展为癌。癌变时间是较长过程,平均10-15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被认为没有恶变倾向的增生性息肉,目前认为它与锯齿状腺瘤、锯齿状腺癌关系密切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结肠镜是结肠息肉检出的首选方法。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一项研究显示结肠镜检出≥10mm病变敏感性为98%,检出6mm~9mm病变为99%,均高于其他传统检查方法,且特异性接近100%。
对于年龄大于40岁,有烟酒嗜好,家族有大肠息肉病史,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建议尽快行结肠镜检查。如患有大肠息肉,可行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