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滑脱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Killan 于1854 年提出。1930 年,Jumghamns 将椎弓峡部没有缺损的滑脱称为假性脊椎滑脱。1955 年Newman 将这种“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结合其病理变化称之为“退行性脊柱滑脱(Degena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并将其定义为Ⅳ型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好发于50 岁以上人群,男:女=1:4,滑脱节段于L4-5、L5-S1 多见,大多数患者滑脱程度较轻,以Ⅰ°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以及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和根性痛等腰椎管狭窄症状。退行性腰椎滑脱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与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腰椎结构及屈度改变有关。一般认为椎间盘退变所致的不稳定和关节突骨关节炎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Inos 认为椎间盘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Hammerberg 等认为当椎间盘退变后,下腰椎旋转时应力由髓核移至小关节,使得关节面重新塑形,软骨面破坏骨质吸收。Farfan 认为,在滑脱中扭转和剪切力的增加均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这样一来,滑脱进展和椎间盘退变加速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现象。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状多数是由腰椎不稳或腰椎管狭窄引起。腰椎退行性滑脱系腰椎椎节之间相互制约功能丧失,引起椎体间发生位移。椎体及附件位置平移或旋转都可导致椎管形态和容积变化。这种缓慢形成的椎体、关节突关节和椎管形态和容积的变化引起椎管狭窄,最终导致顽固性下腰痛和马尾神经根和腰骶神经根压迫症。但腰椎退行性滑脱与腰椎不稳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不稳表示动态条件下丧失椎节力学对应关系,而滑脱表示某二对应椎节对应关系异常。由于关节、关节囊韧带及肌肉动力制约,以及退变后骨赘或骨桥的形成,在许多条件下滑脱显示出相对静止状况。多数学者认为,退行性腰椎滑脱大多可以自行稳定,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首先应予系统的非手术治疗,70%患者保守治疗有效,大约只有30%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Matsunaga 等对145 名退变性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10 年以上的门诊随访,发现30%患者发生椎间高度丢失及滑移加重,同时出现了腰背部疼痛症状。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中只有24%病情加重,出现了神经症状,因此大部分无神经症状患者保守治疗有效。有神经或马尾症状患者中83%病情加重,临床疗效不满意,故建议这些患者应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腰椎不稳和/或腰椎管狭窄引起,手术主要是针对狭窄与不稳,其手术指证主要为:(1)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最少3 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影响生活、休息和睡眠等;(2)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3)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4)腰椎不稳引起的持续或反复腰骶部疼痛,经系统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影响生活与工作等。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治疗基本过程包括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白城市医院骨科赵伟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