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毒蛇咬伤仍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常见病。早期诊断与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笔者发现在临床治疗毒蛇咬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值得引起关注。
误区一、一旦呼吸骤停,大剂量应用呼吸兴奋剂
被神经毒类毒蛇咬伤,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浅而慢,甚至呼吸骤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蛇毒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作用。呼吸兴奋剂不仅对此并无拮抗作用,还会增加机体对能量及氧气的消耗。因此,被毒蛇咬伤后出现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要解决呼吸肌的动力问题――早期给予呼吸机支持。只有在病人的呼吸功能逐渐恢复,并出现微弱的呼吸时,适量使用呼吸兴奋剂,才会对病人自主呼吸的恢复有所帮助,否则适得其反。
误区二、抗蛇毒血清用量大,抗毒效果好
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对抗蛇毒的特效药。其作用机理是中和未与靶器官结合的游离蛇毒,阻止蛇毒继续对人体造成损害。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都证实了,用其治疗越早疗效越好。治疗剂量要足,原则上是指抗蛇毒血清的用量应超过被咬时注入的蛇毒量,才能彻底中和进入体内蛇毒素的毒性。因此,抗蛇毒血清用量,应取决于蛇咬伤的注毒量。但实际上,这个量难于测定,一般认为一支抗蛇毒血清足以中和一条毒蛇的毒力。国外最近提倡用小剂量抗蛇毒血清,认为剂量过大反而有害。
误区三、孕妇被毒蛇咬伤,不能应用抗蛇毒血清
有人害怕抗蛇毒血清对孕妇和胎儿有影响,而不敢对孕妇应用抗蛇毒血清。蛇毒(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素和抗蛇毒血清制品对胎儿是否有损害,这是国内外蛇伤防治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研究认为,蛇毒中的主要有毒物质不会直接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但蛇毒可引起孕妇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出血、溶血、DIC等。蛇毒并发症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甚至母婴死亡。研究还证明,抗蛇毒血清制品的纯度高,中和力强,副作用少,是治疗孕妇毒蛇咬伤的安全特效药,关键是要尽早使用足量的有针对性的抗蛇毒血清。
误区四、儿童被毒蛇咬伤,使用抗蛇毒血清剂量应比成人少
抗蛇毒血清治疗毒蛇咬伤有特效,其机理就在于抗蛇毒血清能中和未被结合的毒素,早期应用一支抗蛇毒血清就能中和一条相应毒蛇所释放的毒素。因此,老人、小孩、体弱者和健康成年人的抗蛇毒血清使用剂量是相同的。随意减少老人、小孩、体弱者的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剂量,是错误的。
误区五、使用促凝血药物
某些被五步蛇或蝰蛇咬伤的病人,常出现伤口出血不止或全身出血现象,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这时应用促凝血药,如止血敏、6-氨基已酸(EACA),或输新鲜血,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止血目的,甚至加重出血。这是因为这类毒蛇中含有凝血酶样酶成分和出血毒素。其中凝血酶样酶成分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变成纤维蛋白,进而引发消耗性凝血障碍。出血毒素可破坏毛细血管壁及其细胞间质的黏性物,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出血。蛇毒毒素未完全清除之前输入新鲜血液同样会被蛇毒破坏,起不到补充血容量的作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要应用足量抗蛇毒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C静滴,对流血不止的伤口,可用浸有去甲肾上腺素的纱布外敷,外用绷带加压包扎。盲目应用抗凝血药物,是无济于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