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很常见的临床症状,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有过头痛的经历。
紧张型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患病率是38%,终生患病率是46%,占头痛患者的70~80%。约半数患者,其头痛发作会影响到日常活动。
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之比约4:5。发病年龄高峰在25~30岁,患病年龄高峰在30~39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稍有减少。通常为双侧性,枕项部、颞部或额部多见,也常为整个头顶部。疼痛感觉多为压迫感、紧束感、胀痛、要爆炸的感觉、钝痛、酸痛等,可一阵阵地加重,无持续搏动感、恶心(慢性紧张型头痛可有轻度恶心)、呕吐,不会同时伴有畏光和声音恐怖,日常体力活动不导致疼痛加重,应激和精神紧张常加重病情。疼痛多为轻至中度,多不影响日常活动。起病多为渐进性,多持续数天,也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精神因素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即紧张型头痛患者易伴发抑郁或焦虑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进而促进紧张型头痛的发作。紧张型头痛易伴发抑郁和焦虑障碍;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恶劣心境最为常见;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更易伴发精神障碍。识别出这些伴发疾病,有助于紧张型头痛的治疗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有:合并偏头痛、未婚、睡眠障碍和固定的生活方式。
偏头痛,常被称作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患病率是10%,终生患病率是14%。它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常为搏动性的头痛,多呈单侧疼痛,常伴恶心和呕吐,畏光和声音恐怖。常规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上楼)会加重头痛,或头痛导致患者回避常规体力活动。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成年人中,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之比在1:2~1:3之间。在青春期之前的儿童中,患病率则没有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偏头痛的患病率逐渐增高,至40~50岁时达高峰,其后,患病率逐渐降低。其中,女性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与降低的趋势,比男性要显著。偏头痛的起病时间通常在10~30岁之间。患病的危险因素有家族史、低教育程度、高工作负担等。
偏头痛是一种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偏头痛患者较普通人群更容易伴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下背部疼痛等疾患。偏头痛常常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大约有50%~8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偏头痛的发作常有诱因,有研究显示85%的患者诉说有诱因,并且常有多重诱因。常见的诱因有:天气变化、压力、抑郁、焦虑、痛哭、饥饿、睡眠障碍、过劳、光刺激、噪音、浓重气味和饮食等。饮食中常见的诱因有:酒(尤其是红酒,其含酪胺、亚硫酸盐、组胺、黄酮类等)、巧克力(含苯乙胺、咖啡因)、含酪胺的食物(成熟奶酪、腌制品、熏制品、发酵食品等)、含咖啡因的饮食(咖啡、茶、碳酸饮料、巧克力)、味精(谷氨酸单钠)、糖精(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含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食物(腌制品、熏制品、泡菜、发色剂、防腐剂等)、柑橘类水果(含酪胺,包括桔、柑、橙、柚、柠檬、枳等)等。此外,本病在女性较多见,常始于青春期,发作多在经前期或经期,更年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约60%生育期的女患者在妊娠期偏头痛发作停止,分娩后可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