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主要发生在面部,因此它还有个名字叫“面疱”。“面部的事情无小事”,也因此更加引起人们关注。诚然,脸上的皮肤病还有不少,但痤疮以其发病率高、发病捉摸不定、皮损轻重不一而引起更多人的重视。那么,痤疮何来?现在就让我们慢慢拨开层层雾霭,看看到底是哪些溪流汇成了痤疮的湖泊吧。
毛囊皮脂腺与痤疮:
水之源,木之本。可以确定,皮脂腺之与痤疮就是这种密切的关系,那么,皮脂腺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体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在真皮层,除了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外,还有许多的维持着皮肤正常功能的附属器官,如汗腺、毛囊、指甲、皮脂腺等。汗腺分泌汗液,毛囊是毛发生长的摇篮,皮脂腺则是制造皮脂的工厂。
1、皮脂腺的构造
皮脂腺是一种无腔的腺体,外围由结缔组织包绕,由腺体和导管组成,由于其导管开口于毛囊,因此与毛囊的关系很密切。腺体是皮脂腺细胞,随着细胞的不断增殖、分化、成熟,其胞浆内充满脂滴,形成分泌细胞,最后腺体细胞解体与脂滴一同排出,这种混有崩溃的细胞残体的分泌物称作皮脂。
2、皮脂腺的分布
皮脂腺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的部位,惟独掌跖及指趾腹面没有,既然皮脂腺的领地如此广大,为什么痤疮的发生却主要在面部、胸背部?原来是与皮脂腺的类型有关。
3、毛囊皮脂腺类型
I型:主要分布在睫、眉、须及头部。是与粗毛相伴的皮脂腺,此处腺体相对较小,毛
比较长,高出皮面。
II型:与毳毛相伴的皮脂腺,其腺体容积大,毛也突出皮面。
III型:毛囊皮脂腺,此腺体体积大,与其相伴的毛囊几乎无毛发生长。毛囊由表皮下陷
而成,皮脂腺开口与毛囊导管相遇处,称之为毛囊漏斗部―――当这部分的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时,会造成皮脂排泄受阻。一个毛囊可有多个皮脂腺。此腺体只分布在面部、胸部和背部。额与颊部腺体最大,背部也大,较多的导管中充满皮脂与细胞碎片,是痤疮丙酸杆菌的滋生地,也是唯一可以形成痤疮损害的腺体。此腺体的功能受性激素的调控,雄激素水平增高时,其腺体变大,分泌功能增强。
由此可见,皮脂腺与毛囊天生就结下不解之缘:它们在皮内是独立存在的邻居,但最终又是同一个开口通向皮肤表面的,因此有人将这种解剖关系称之为“毛囊皮脂单位”,而人类的面部、背部、胸部为毛囊皮脂腺(III型皮脂腺)的主要分布区,其中又以两眉至鼻部两侧以及口周至下颌部为此类皮脂腺更为丰富的区域,临床上习惯将它们称之为“T型区”(或“T区”),上述部位自然也就成了痤疮的好发部位。因此,我们将痤疮解释为一种毛囊皮脂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就容易理解了。
4、皮脂腺的功能
皮脂腺的功能主要是分泌皮脂,看来简单不过,但它分泌出来的皮脂,却是非同小可。当皮脂和从汗腺、角质层排出的水分及多种物质混合而形成酸性的皮脂膜时,对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皮脂可润泽毛发和皮肤,一个人的容光焕发,少不了它的功劳。一旦皮脂分泌减少时就可出现皮肤的干燥、皲裂或毛发的干枯,断裂。当然,皮脂分泌过多时,由于过多皮脂要从毛孔排泄,会使毛孔被动性扩张,使面部看上去毛孔粗大,油腻。
值得注意的是,皮脂成分中有一种物质叫甘油三酯,在毛囊内细菌脂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这种物质可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在痤疮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影响皮脂腺的因素
毛囊皮脂腺的发育及分泌功能受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在雄激素的影响下,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功能亢进,产生又浓又多的皮脂,不能完全排泄出去,同时,雄激素还可使毛囊皮脂腺腺管角化,毛囊壁上皮所脱落的上皮细胞与浓稠的皮脂混拌在一起,成为干酪样物质,栓塞在毛囊口内,形成粉刺;另一方面毛囊皮脂腺本身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使睾酮在组织内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总之,在雄激素的作用下,毛囊皮脂腺的功能增强,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皮脂排泄受阻,为痤疮杆菌提供了繁殖的温床,是痤疮发生的基础。而雌激素的作用与雄激素正好相反。大量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也可增强皮脂腺的功能,使皮脂排泄增加,因此临床上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可出现类固醇性痤疮。另外,温度和湿度对皮脂腺的功能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温度高、湿度大可使皮脂排泄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