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多发于中老年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起病年龄平均为55岁,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主要以手脚不自主抖动(震颤)、肢体和躯干僵硬(肌僵直)、动作迟缓或运动减少(少动)为主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不仅累及运动系统,还会累及其他系统,表现为一些非运动症状如焦虑抑郁情绪、睡眠障碍、便秘、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等。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国政教授介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的人数已超过400万,在我国已经超过200万,每年有近10万人成为新发的帕金森病患者。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初期,只表现出为抑郁、失眠、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往往很难识别。
微创DBS术替代毁损术
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几代专家针对帕金森病的发病趋势、治疗途径、手术用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1997年来就开展了“立体定向微电极定位颅内核团毁损术”100多例,近期又开展了微创“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俗称DBS手术。
术中,医生用一种像针灸一样的电极针,慢慢植入脑内特定核团,在胸部皮下埋藏一个脉冲发生器,通过发出电刺激神经核团达到治疗目的。这样一来,帕金森病的不停抖动、行动异常等症状则明显改善甚至消失。相比过去通过直接摧毁大脑神经组织来抑制帕金森病发作,DBS手术效果好、创口小、手术的可逆性强,安全性要高许多。
手术治疗“赶早不赶晚”
许多病人发现,帕金森病服药5年后,药效会逐渐衰退,哪怕剂量增加也控制不了肢体的颤抖。所以,帕金森病、行动障碍等疾病,在早期服药有效。以后疗效减退或出现药物并发症就建议进行DBS手术。帕金森病人在药效开始衰退,但还没有完全无效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效果视为最佳。如果病人已经因为长期无法控制,疾病进展引起的神经损坏或致残,再手术就无济于事了。徐国政教授说:帕金森病人一旦药物渐渐失去了疗效,若调整药物仍达不到治疗效果,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无手术禁忌症时应尽早进行手术。
帕金森病需要“内外兼修”
帕金森病不是一门单学科病变,它涉及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学科等。徐国政教授指出,帕金森病不是单纯服药或者单靠手术治疗可以治愈的,是需要内外科联合起来。内科把控病情,初期的药物控制、因人而异调整剂量、手术后的药物摄入等;外科手术要严格守住DBS的“门槛”(即: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和对左旋多巴有良好反应),符合手术要求的病人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也应根据病情,调整刺激参数及药物,同时配合康复、心理等多方治疗,可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