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具有以下特点:
( 1)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等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从而孕育了胆囊息肉的第一个特点,即发病率逐渐增高。
(2)隐蔽攻击性强: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而CT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3-4mm以下的息肉; 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无须治疗,而当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给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另外,非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或不认识、或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在诊断和认知上的盲点和诊断治疗的真空带,形成了胆囊息肉宽阔的隐藏空间。
(3)癌变率高: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由于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息肉在不知不觉中发展、癌变。
目前诊断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手术是胆囊息肉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对于有一下特征的胆囊息肉患者,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1)单发病变,大于8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5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