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来自中国香港玛丽医院的潘冬平教授及金厄姆(Kingham)博士对小肝癌的治疗模式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见解。他们介绍,由于缺少比较小肝癌各种不同治疗手段疗效的随机研究数据,它们就像苹果、橙子和梨一样不可直接进行比较。以下根据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讨论分析小肝癌各种治疗方式的疗效。
肝移植
肝移植的适应证包括肝恶性疾病及潜在肝实质疾病,并且不受肝功能限制,但受到肿瘤范围(大小和数目,按米兰标准)及供体数量的限制。对采用不同入选指标肝移植效果的分析结果显示,入选标准严格(UNOS分期为T2期)患者的肝移植效果更好,肝移植是合并肝硬化者的最佳选择;但如果等待肝源时间>6个月,那么疾病可能进展,从而使患者失去肝移植的机会,而且其治疗效果也可能并不优于手术切除,最好将其退出肝移植名单。
沙阿(Shah)等针对手术与肝移植治疗小肝癌(米兰标准)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手术切除(121例)与肝移植(140例)对患者生存无显著影响,然而,当按照等待肝源时间< 4个月进行分组时,接受肝移植患者(64例)的生存优于手术切除者(121例)。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小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与肝移植相比,其临床应用更广泛,且对肿瘤大小或邻近血管无特别限制,若有足够的肝储备,则肿瘤可获完全切除。但是,手术多受患者肝功能和肿瘤范围的限制,其对仅局限于肝单叶的单发肿瘤、肝功能正常或几乎正常者的效果较好,但不能忽视残留肝的储备功能。手术治疗小肝癌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术后死亡的可能原因
患者术后死亡的常见原因包括:功能储备不充分的肝脏,再生修复到正常的时间较慢或缺如;合并门脉高压者,切除时有大出血的风险;切除范围大造成的肝性脑病,增加门脉血流造成肝失代偿,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肝衰竭引起的并发症等。
手术切除的病例选择
多发病灶提示存在与原发肿瘤同步的肝内转移,传统上为手术的禁忌证。一般这类人群的手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25%),但选择适宜病例可改善治疗结果。曾有报道显示,由于降低大范围手术切除的比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稍有增加,但输血量减少,死亡率明显降低。
改善手术切除效果
可改善手术效果的因素包括选择肿瘤范围适宜的病例、术前充分评价患者肝功能及提高手术技巧等。此外,采用保留肝实质的策略,术前进行经皮门静脉栓塞处理,增大正常肝叶的体积从而提高叶段切除比例,减少肝衰竭风险等也可能降低患者的手术死亡率。
有研究针对不同切除模式对≤5 cm的单发局限性肝癌的疗效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肿瘤切除边缘较宽者(≥2 cm)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肿瘤切除边缘较窄者(<1 cm),分别为75%和49%(P=0.008)。而且随访结果显示,与切除边缘较宽者相比,切除边缘窄者的切缘复发比例较高(30%对0)。
曾有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准备行右叶切除的小肝癌患者,术前门脉栓塞可显著改善有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衰竭发生率(7%对50%,P=0.01)和住院时间(13±4天对30±15天,P=0.0002)。
消融及其与手术的比较
对于经皮RFA或微波消融而言,肿瘤大小(>5 cm)、位置(大血管及其外周区域邻近其他结构)、肿瘤负荷大(多发病灶)等因素限制了其疗效。另外,研究者经短期随访发现,消融不充分而伴随的并发症也会造成患者死亡。
2005年,米利尔(Mulier)统计报告了对4424例肝癌患者行RFA的疗效。对肿瘤局部复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肿瘤的增大,其复发率提高,而且位于肝被膜下或邻近大血管的肿瘤,其复发率也会显著升高。
此外,还有两项随机对照研究[黄(Huang),2005;陈(Chen),2006]结果提示,RFA与手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相似。但其他研究表明手术的无复发生存更佳。2010年Huang等报告,对符合米兰标准的小肝癌行RFA或手术治疗后的结果显示,手术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51%对 29%,P=0.017)和5年生存率(76%对55%,P=0.001)均优于RFA组。
小结
对于小肝癌,三种治疗手段(肝移植、手术、消融)均可获得一定的疗效。其中,RFA是<3 cm肿瘤的一线治疗;手术是较大肿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最大数量的人群,复发后可行肝移植,有一定的优势;而肝移植是肝硬化进展或肿瘤病灶多发者的最佳治疗选择。
小贴士
小肝癌定义: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T2期标准:单发肿瘤(2~5 cm)或2~3个肿瘤(最大肿瘤< 3 cm)。 米兰标准:单发肿瘤(≤5 cm)或≤3个肿瘤(每个肿瘤≤3 cm),无血管侵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