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病病人的饮食原则
肝病患者的肝脏代谢功能障碍,胆汁合成和排泄异常,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另外肝脏是体内外毒素解毒、转化的重要场所,肝病时这些功能不同程度降低。因此,肝病患者饮食要遵从以下原则:
(1)提供的营养素组成合理,摄入量要满足身体的需要,但又不能过度营养;
(2)营养素的组成要有利于肝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不能增加肝脏的负担;
(3)要注意食物的软硬程度、消化的难易程度;
(4)不同的肝病和不同的病情,饮食的成分和食入量需采用不同的方案;
(5)禁忌食用对肝脏有毒性的食物,如酒和含防腐剂的食品等。
(二)急性肝炎的饮食
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一般持续1-2周,此时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因此这个阶段可进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面条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为主,适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饮食应以病人感到舒适的量和频次为原则,不可强求病人多进食,否则不但提供不了足够的营养,而且会导致病人频繁恶心、呕吐等症状。在饮食的基础上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维生素、水和电解质,总热量能满足病人基本的代谢需要即可;对于基础营养状况较差、1周内进食极少的病人或老年病人,应给予适当的复合氨基酸;强调营养的摄入能满足病人代谢需要即可,避免“高营养”状态。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病人恶心、呕吐症状消失、食欲明显改善,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这些食物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修复。蛋白质来源可选择大豆制品、奶、鸡肉、淡水鲜鱼等脂肪含量少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饮食量要逐渐增加、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复期,大量摄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反而对肝炎恢复不利;另外,急性肝炎恢复期的饮食总热量要根据病人的运动量来调整,避免过度营养导致体重迅速增长。
(三)慢性肝炎的饮食
慢性肝炎的特点就是反复出现肝脏炎症的加重和缓解,因此要根据肝脏功能的状况来调整饮食方案。慢性肝炎的炎症活动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此时的饮食原则与急性肝炎相似。慢性肝炎的缓解期肝功能检查接近正常,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此时强调均衡饮食。其具体要求是:
1、提供适当的热量:根据病情和身体的需要供给适当饮食,避免不足或过量,过去肝病“高热能饮食”的观点已经证实是不恰当的,长期高热量饮食不但增加肝脏负担,加重消化机能障碍,且可导致肥胖,甚至诱发脂肪肝、糖尿病,影响肝脏功能的恢复。相反,热能摄入不足会增加身体组织蛋白质的损耗,导致、负氮平衡和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损伤的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因此对肝炎病人的热能供给,要与病人的体重、病情及活动量情况相适应,个体化调整,尽可能保持热能收支平衡,维持理想体重。一般认为卧床病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约需84~105千焦能量,从事轻度和中等活动者则分别需要每公斤(理想)体重126~147千焦和147~168千焦能量。
2、供给充足的优质蛋白:足量的蛋白质供给可以维持氮平衡,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国内外研究认为,慢性肝炎病人应供给每日每公斤体重1.5~2.0克优质蛋白,成年病人每日大约需要80~100g优质蛋白质。或占全日总热能的15-18%。所谓优质蛋白,是指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配比接近人体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蛋白质而且能减轻肝脏的负担。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讲动物蛋白要较植物蛋白配比更合理,但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动物蛋白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动植物蛋白可以各半食用,充分发挥其互补作用。
3.供给适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应提供总热量的50-70%,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不仅能保证慢性肝炎病人总热量的供给,而且能减少身体组织蛋白质的分解、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储备、增强肝细胞的解毒能力。碳水化合物应以淀粉类、膳食纤维等天然多糖食物为主,不宜过多食用蔗糖、葡萄糖、果糖等。超过身体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将转化为脂肪积存,引起高血脂、脂肪肝及肥胖,反而增加肝脏负担,不利肝脏功能恢复。每日大约需要供给碳水化物200~400g,以往主张“高糖饮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适当限制脂肪饮食:脂肪是三大营养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是身体的必需营养素,其他食物无法代替,所以不必过分地限制。另外,摄入适量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于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欲下降,经常合并胆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摄入不足,慢性肝炎患者体内不饱和脂肪酸不足、低胆固醇血症、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比较常见。因此,慢性肝炎病人需要进食适当量的脂肪食物,过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适的。慢性肝炎病人每日脂肪的供给量应以本人能够耐受,又不影响其消化功能为度,烹调时用含必需脂肪酸多的植物油为主,全日脂肪供给量一般在40-60g,或占全日总热能的25%左右为宜。对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症者、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则应限制脂肪。
5、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对肝细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慢性肝炎病人血清及肝脏组织中多种维生素的含量明显下降,临床研究也表明慢性肝炎病人应用维生素C、E、K等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因此,维生素常作为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药物。尽管维生素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其需要量往往不多,体内储存能力也有限,如果大量补充维生素大部分会通过尿液排出,这不但浪费药品而且增加肾脏的负担,更严重的是如果长期大量服用脂溶性维生素还会导致蓄积中毒,“高维生素”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因此,补充维生素主要以食物补充为主,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制剂还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发生缺钙和骨质疏松,坚持饮用牛奶或适当服用补钙药物是有必要的。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而慢性肝炎患者维生素D在肝脏的活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服用维生素D达不到效果,应补充有活性的维生素D3为宜。
6、戒酒、避免损害肝脏的物质摄入:乙醇能造成肝细胞的损害,慢性肝炎病人肝脏对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加重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应戒酒。慢性肝炎病人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霉变食物中的毒素、食品中加入的防腐剂和着色剂等均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慢性肝炎病人应避免食用上述食品。
慢性肝炎病人应按照上述基本原则,食物的选择要种类丰富,不应偏食,才能做到均衡饮食。食物应以容易消化、清淡、量小质精、动植物蛋白兼顾为原则。主食应以米、面等软食物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适当进食牛肉、羊肉、猪肉、蛋类等动物性食品。不宜多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葱、姜、蒜以及煎炸制食品。要做到少食多餐,饮食规律,切忌暴饮暴食。
(四)重型肝炎的饮食
重型肝炎病人很难保证充足的饮食摄入,低蛋白血症、低血糖、低脂血症普遍存在。饮食(或胃肠内营养)除了提供营养支持外,其重要意义在于维持胃肠道的功能、减少肠道菌群失调和异位、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病人提供适当的食物,即使不能进食的病人也应争取通过胃肠管鼻饲的方法进行胃肠内营养。
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提供充足的水溶性维生素,适当补充膳食纤维、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等制剂。限制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或导致肝性脑病。对于存在腹水和水肿的病人应限制盐和水的供给。饮食要少量多餐,以容易消化的软食、半流食为主。严重低血糖经常发生在夜间,这对肝细胞再生极其不利,因此夜间应加餐2-3次,可适当食用蔗糖、葡萄糖或果糖含量高的食物。重型肝炎的恢复期营养支持原则与慢性肝炎相同。
(五)肝硬化的饮食
肝硬化是慢性肝炎的延续,营养不良的现象更为突出,肝脏功能全面受损,并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更加强调个体化方案。
肝硬化病人更加强调少量多餐的原则,尤其是有腹水的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的病人应进食细软、少刺激食物,避免质硬的坚果类、粗纤维的蔬菜,避免过冷或过热食品,进食带刺的鱼和带骨的肉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细嚼慢咽,防止曲张的静脉破裂大出血。有腹水时,应低盐限液。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00mg,根据腹水的程度限制液体摄入量在500-1500毫升左右。
对于没有肝性脑病的肝硬化病人,可根据慢性肝炎的饮食原则提供营养素。虽然肝硬化病人普遍存在蛋白质营养不良,但其主要原因是肝功能严重受损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过度补充蛋白质饮食只会增加肝脏负担。肝硬化病人肝糖原储备不足、糖耐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低血糖和糖尿病,需要特别注意评价。
反复发生肝性脑病的肝硬化病人,大多不能耐受正常生理需要量的蛋白质,因此应在肝性脑病发作时严格限制蛋白质饮食,而在肝性脑病缓解后由少量开始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可适当通过静脉补充含有支链氨基酸的必需氨基酸制剂,增加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来减少蛋白质分解产能。
(六)肝病病人如何食用“补品”
肝病病人进食“补品”争议较大,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补品”的作用。“补品”可分为“食补”和“药补”两类,但中医的食补与药补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中医认为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多与湿热有关,热蕴藏于肝脏,导致气机阻滞。而甲鱼、人参、鹿茸、蜂王浆等属于热性,并不适合所用的肝病病人,乱服“补品”导致病情加重的并不少见。从目前营养学的角度来讲,这些东西的营养价值并不比常用食物更好。因此,不可迷信“补品”和“药膳”,盲目进补。如希望进食“补品”建议向有经验的中医师咨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