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一般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及上下斜视,但最常见的是内斜视和外斜视,外斜视就是通常所说的“斜白眼”,而内斜视就是通常所说的“对眼”,俗称“斗鸡眼”,儿童斜视以内斜视居多。
斜视的病因有的是先天性的,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对于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我们称为先天性内斜视,6个月后发生的内斜视我们称为后天获得性内斜视。对于先天性内斜视,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还没有办法进行预防,但对于那些后天获得性内斜视,很多是由于后天带养方法不当造成的,怎么能预防宝宝斜视呢?
宝 父母应该从日常带养中加以注意,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宝睡眠体位常变换:由于婴幼儿长期躺在床上,婴儿床通常靠墙边者居多,大人在进行喂养或同宝宝说话时经常在同一个方向进行,宝宝会习惯性的老注视同一个方向,这样很容易形成外斜视。因此,我们建议要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今天头睡左边,明天头睡右边,隔日调换,使光线投射方向经常改变,让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另外,卧室的光线不要太亮,晚上应关灯睡觉。
玩具悬挂要科学:许多家长为了逗宝宝开心,常常在婴儿床边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玩具,以培养宝宝的审美和对颜色的认知能力,但玩具悬挂一定要科学,因为婴儿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若宝宝长期盯着一个方向看,或因玩具悬挂较近,使孩子两眼经常注视近物,保持内聚状态,很容易形成“对眼”“斗鸡眼”(内斜视)。
因此,我们建议若要摆设玩具、物件,必须在床旁1.5米以外,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两件物件之间还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便孩子轮流着看玩具或物件,促进婴儿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对眼“。同样,对于那些大孩子来说,在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斜视。
多让宝宝转眼睛:将婴幼儿放在婴儿床内的时间不能太长,父母应该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多到户外活动,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多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同时对宝宝的脑部智力发育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切勿遮挡小眼睛:由于婴儿期是小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只眼睛被遮挡,哪怕只有几天时间,就有可能造成被遮挡的那只眼睛视觉发育的永久性视觉异常,造成孩子出现斜视。
避免眼部受伤害: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若这时眼部受到损伤,会严重影响孩子视力的发育,造成视力低下,出现斜视。另外,由于小婴儿的瞬目反射尚不健全,此时应特别注意预防眼内异物。如刮风天外出,应在宝宝脸上蒙上纱巾;扫床时将小儿抱开,以免风沙或扫帚、凉席上的小毛刺进入眼内。
由于小婴儿大部分时间在睡觉,眼内有异物也难于发现,若继发角膜感染,甚至出现角膜溃疡,影响孩子视力,也可能造成孩子出现斜视。因此,若发现宝宝不明原因哭吵,眼红,流泪、怕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发现斜视应早治: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斜视只是影响孩子的外貌,等他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变好,这其实是错误的。
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斜视,应该尽早诊治,因为很多斜视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些先天性眼部疾病的表现,比如常见的有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先天性疾病等,往往孩子最先发现的是眼睛出现内斜视或外斜视,这些疾病都要尽早治疗,尤其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威胁孩子的生命,以免对孩子的终生造成遗憾。
一般人的视觉发育,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直可以持续到8岁左右,其中2岁以前是孩子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及时治疗,就能帮助孩子纠正眼位、提高视力,为他提供良好的发育条件。反之,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就会造成弱视,孩子正常的视觉功能就不能完全恢复了。
另外,还有很多小宝宝让人看上去象是“对眼“,但检查后又不是,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主要是由于这种小宝宝通常都伴有内眦赘皮,双眼距离很宽,很难看到内眼角附近的白眼球,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内斜视(对眼)的感觉。宝宝眼球向左右转动时,内转的那只眼就显得更明显。
所以经常会出现黑眼球向内侧倾斜的感觉,我们称之问为“假性内斜”,既然称之为假性内斜,当然也不需要进行治疗,这种现象一般随着宝宝的长大而消失。有一个简易方法可判断孩子是否是假性内斜视,具体的方法是:准备一把手电筒,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让孩子仰卧,然后在距孩子的双眼大约50厘米的正前方用小手电筒照射双眼。
如果光点同时落在孩子的瞳孔中央,说明孩子没有斜视,或者为假性斜视;如果光点一个落在瞳孔中央,另一个落在瞳孔的内侧或外侧,说明孩子有斜视,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