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其临床表现特点为肛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疼痛、潮湿、瘙痒。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且复发率较高。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肛瘘难以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除或切开,必要时亦应将瘘管周围的炎性瘢痕组织一并切除,形成一个上宽下窄敞开的创面,不留残腔,使切口能从基底部开始向外生长愈合,避免瘘管再次形成。肛瘘的正确分类又对选择手术方式关系极大。
一般将肛瘘分为四类:
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瘘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外口和瘘道在两个以上者,内口在肛窦部位(包括多发性瘘);
3、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道,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瘘管有分支,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
在分类基本明确之后,才能正确选择不同术式。不管采用哪种手术方法,都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找准内口并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妥善处理肛管直肠环和括约肌:外括约肌深部以上瘘管或穿过肛管直肠环的瘘管,不能直接切开,应采用挂线,使其缓慢切开,以防止肛门失禁:
(3)妥善处理肛尾韧带;肛尾韧带可以纵形切开,不能横形切断,若确实需要切断,要将两断端重新缝合固定,以免造成向前移位和塌陷;
(4)手术创面一定要“内小外大”,以利引流;
(5)手术过程中,对肛瘘管壁组织的处理,不主张完全切除,应作部分保留。尤其是面积较大的管壁组织,如切除过多,会使创口增大和加深,轻则延长收口时间,重者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
术后换药,功劳占半。术后创口的换药,必须辨别阴阳、新旧、有无腐肉、胬肉、脓毒等,分别采用祛腐生新,清热利湿,生肌收口的方法,亦即“辨创换药”。由于术后伤口为开放性创面,创面的处理应考虑渗出液的性质、多少及创面的生长情况采用不同的中药坐浴和换药。
术后伤口换药需注意:
(1)术后根据创面情况控制排便48h,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并换药。
(2)放置的引流纱条既要引流畅通,又要紧贴于创面底部和切开的内口部位,保证创面肉芽由内向外生长。
(3)创面每日换药1次,对于行开窗旷置术未切开的窦道,每日认真冲洗后加压固定。
(4)根据创面生长情况,适时收紧橡皮筋紧线。
对于伤口愈合延迟,考虑以下因素进行处理:
(1)一种促愈药物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采用其他的促愈药物进行换药,如康复新液、生肌膏等。
(2)考虑结核性肛瘘,可以采用抗结核药物局部应用进行诊断性治疗,如用异烟肼或利福平药粉洒于创面换药。
(3)伤口假性愈合,注意观察伤口,进行仔细检查,必要时修剪伤口。
(4)伤口形状不利于伤口的引流和伤口愈合时,要进行必要修剪,如肉芽组织高出创面要进行修剪。
(5)伤口水肿:可以用饱和硫酸镁坐浴,或者用草木犀流浸液片口服消肿,必要时局麻下修剪水肿部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