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1岁~50岁,平均25岁。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病程从伤后6月~5年。受伤机制:内翻伤12例(60%);外翻伤3例(15%);旋后伤3例(15%),旋前伤2例(10%),伤后摄X线片均正常。伤后得到镇痛、局部理疗、制动等治疗。临床表现:无论伤后时间长短,均表现为踝关节疼痛、肿胀、踝关节活动受限程度不一,明显反复发作和活动后加重。术前诊断:踝关节结核7例,剥脱性骨软骨炎5例,慢性滑膜炎5例,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症3例。
1.2治疗过程
术前常规检查踝关节X线片、MRI、关节液常规、关节液培养+药敏。手术前采用高锰酸钾稀释泡脚,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治疗脚癣等足部疾患。采用硬腰联合麻醉,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足背远端用自制的牵引带持续牵引,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扩张关节腔,再分别于踝关节平面胫骨前肌内侧(前内侧)与趾伸肌外侧(前外侧)作5mm小切口,根据需要加用后内、后外小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用小纹氏钳钝性分离达关节腔,到有水溢出,小心避免损伤大隐静脉及胫前血管神经。置入关节镜系统,依次探查各个腔室,利用刨削器切除增生的滑膜,对合并有软骨破坏的关节面,采用活检钳与刨削器相结合予以清除。软骨剥脱患者予以1.5mm克氏针钻孔。术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患肢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及短腿石膏外固定、抗炎等对症治疗,对关节结核患者,手术前后常规抗结核治疗、术后石膏固定,使踝关节融合于功能位。必要时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
2、结果
关节镜下诊断与术前诊断基本相符。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症3例中,前外侧2例,后侧1例。手术时间90~120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月~2.5年。术后患者疼痛消失,肿胀消退,除关节结核行踝关节融合外,其余关节活动度良好。
3、讨论
3.1踝关节镜手术入路
踝关节为一稳定的负重关节,关节间隙比较狭窄。由胫腓骨下段、距骨构成,其关节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肌腱和神经血管结构:其前方有隐静脉、胫前肌腱、第一趾长伸肌腱、足背动脉、腓深神经、趾总伸肌肌腱、腓浅神经和腓骨长肌腱;后方: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屈肌腱、胫后动脉和神经、第一趾长屈肌腱、跟腱、小隐静脉和腓骨短肌腱。踝关节镜常用入路为前内入路、前外入路,即踝关节线胫骨前肌内侧和腓骨长肌外侧,此入路虽有损伤内侧大隐静脉、隐神经及外侧腓浅神经的风险,但手术中仅切开皮肤,皮下到关节腔采用小纹氏钳钝性分离,可以避免此处的血管神经损伤。前内、前外侧入路便于显露踝穴及距骨前部,对于后室显露及操作则有局限性,加用后外侧及经跟腱入路不仅便于显露踝关节后室。
3.2踝关节镜手术适应症
诊断性适应症:无法解释的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反复发作的不稳(习惯性踝扭伤);持续渗出;僵直;撞击;活检。治疗性适应症:游离体取出;感染性关节炎灌洗;滑膜切除;治疗退行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治疗骨、软组织撞击;治疗骨软骨病变;治疗反复发作的关节不稳;辅助骨折复位或固定。禁忌症:全身或局部的感染,肢体缺血,严重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严重的踝关节水肿,静脉功能不全,皮肤条件差,严重的踝关节创伤伴筋膜间隙综合症,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
3.3踝关节镜手术操作及注意点
在所有踝关节疾病中,由于普通X线不能显示踝关节的软组织病变,CT和MRI检查也只能间接反映病变的情况,关节镜不但能清楚地观察关节内病变性质和确切位置及病变的范围,而且还能进行有效地针对性地治疗。术前行关节液检查不仅能帮助术前诊断,还能指导术后用药。软组织病变如软组织撞击综合症和慢性滑膜炎无关节软骨损伤,镜下无需特殊处理,将增生和嵌入的慢性炎症滑膜组织切除,即获得很好的效果。在随访中软组织病变的病例术后评分均为优,术后患者主观疗效评价均为非常满意,而且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均明显早于其它病变。
对于踝关节骨软骨病变,行病灶清除的同时,需行软骨下骨钻孔或行微骨折治疗,但结核等感染性病变除外。骨软骨病变,由于病变本身存在,术后恢复较慢及远期疗效还待进一步检验,需予患方沟通。关节结核导致关节软骨全层脱落,关节融合无法避免,需予螺钉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踝关节镜有神经损伤、肌腱、韧带损伤、感染、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应仔细操作,爱惜组织,不断提高手术技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