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皆继发进行性颅内高压,长期存在,导致视神经严重受压,仅存留光感或者手动的视力,光定位不准确。已为他们实施双眼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效果甚好,部分患者视力有所提高,视乳头水肿很快消失,头痛减轻,颅内压有所下降,能够停用激素,甘露醇等。
隐球菌性脑膜炎继发颅内高压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如:HIV感染)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亦呈增长趋势索。
临床表现:
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病程迁延, 进展缓慢。
早期有不规则低热,体温一般为37.5--38.0℃,或表现为轻度间隙性头痛,而后逐渐加重,出现阵发性头痛伴恶心,频繁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可见明显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 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部分患者因局灶性脑组织损害,可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症状。
进行性颅内压增加是此类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
患者常因无法度过早期恶性颅高压(可高达400mmH2O以上)而导致脑疝形成,死亡;)约半数以上患者因急性高颅压压迫视神经,致双眼视乳头水肿,视力急剧下降,视物模糊;)如果颅高压持续存在或者进行性升高,长期的不到有效控制或缓解,将长期压迫视神经,进一步导致视野缩窄,最终失明。视神经萎缩, 视力障碍或盲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后遗症。
少部分患者(位)听神经、面神经、外展脑神经受持续颅内高压压迫出现部分或完全性麻痹,出现听力下降,双眼外展受限等。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混或淡黄色。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细胞数增多,多在100×106/L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直接发现隐球菌,即可确诊该病。
乳胶凝集(LA)试验可检测感染早期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脑膜炎。
影像学检查:
颅脑CT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阳性率与病程的不同阶段有关,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脑膜强化及脑实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斑片状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
颅脑MRI可显示脑实质内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呈多发粟粒状结节样改变。
治疗方案:
针对病因:新型隐球菌)治疗全身免疫疾病及其他感染灶:如糖尿病,脚癣,艾滋病等)全身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可能的缺点:药物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单一用药耐药等。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缺点:一般适用于难治性患者的候补补措施;需反复注射;脑疝、腰穿操作等并发症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减轻水肿,减轻症状)甘露醇,乙酰唑胺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缺点:仅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的效果;降压幅度不够大;长期使用可导致全身电解质紊乱,肾结石等)部分学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但有争议。缺点:一切长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精神障碍,糖尿病等。
手术治疗:降低颅内压)反复腰穿间断地释放脑脊液,缺点:需长期反复行腰穿;一切腰穿术的肯能并发症。腰部导管引流、侧脑室引流或脑室腹腔闭式分流,缺点:适用于高颅内压、频繁腰穿不能有效控制颅高压症状的病人;长时间与外界相通的腰部导管引流很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故腰部导管引流时病人需要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即便颅内压下降,不一定能够有效保护视神经;需神经外科医生实施。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保护视神经,是保护视神经的有效方法;部分降低颅内压,减轻患者头痛等颅内高压症状。缺点:显微手术难度高,需专业的神经眼科医生实施;有球后出血、暴盲(很低的几率)的可能;国内掌握该手术的人甚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