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术后切口感染是肛肠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原因是人体肛门周围汗腺和皮肤脂肪较丰富,又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有利于细菌滋生繁殖,而刚好我们的手术区域就在这些地方。临床上很多病友经常问,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伤口长的这么慢呐,为什么不缝起来呢,为什么不用可吸收线呢?今天我揭晓答案。
一、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环境 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最后的出口,人体的废弃物,需从这里排出,粪便中带有很多的细菌;此外,肠道中本身生活着各种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是保护肠黏膜的 ,但今手术刺激了肠道局部,就刺激了肠道菌群,一般身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一旦调节失败,就有发生感染的风险。
手术的创伤 直肠下段血供丰富,处理痔核时,会对肛窦、肛腺有一定的破坏,一旦有细菌进入肛窦就有可能引起感染;结扎痔核时痔核底部有较大的血管时,影响局部血供,局部生长缓慢亦容易引起感染。
创面引流不畅 混合痔术后一般来说,肠腔会较术前通畅,但同时也因有吻合口、有结扎的痔核在肠腔内,可能会引起肠液、少量粪便残留,诱发感染。
排便的情况 混合痔术后,排便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着切口感染发生几率的高低,术后便秘、腹泻、或便次过多(>5次/天)都对伤口有影响。良好的排便有助于伤口的恢复。
自身原因 年老体弱,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其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患有糖尿病、肺部疾病、泌尿系疾病、慢性妇科疾病的人群,要引起重视。
二、预防与处理切口感染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趋势一般是轻度沾染→污染→感染的一个过程。而防与治两者间,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术前 术区应备皮,清洁灌肠,有一部分患者,在灌肠后即刻就排出灌肠液,这是不利于清洁肠道的,术中有可能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及清洁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灌完肠后应保留5分钟,再连续解2-3次,直到排出物为清水样物为止。
术中 术者应遵循无菌操作,当然,肛肠科的手术本身就是有菌手术,但要求手术人员尽可能像无菌手术一样操作,彻底消毒术区及周围皮肤。手术细致,合理安排切口,减少病人组织损失。皮瓣对合应整齐,缝合不留死腔。
术后 应进行预防感染,补液等治疗,静滴抗生素5-7天,有必要者,应在手术前一天就进行预防感染治疗,补液加速机体血液循环,代谢废弃物。术后按医嘱进食、活动及口服通便药物,调整大便。尽量避免腹泻、大便过于干燥等现象出现。便后应用药物熏洗肛门局部,清洁局部,并行换药治疗。在这里,我想插几句话,经常在病房患者问,是不是每解一次大便就需要行直肠内的换药呢?其实,大可不必要。混合痔术后一般保证一天有一到两次的换药就足够了,换药次数超过两次,一是药物直肠已不能吸收,作用不大;二是增加肠道的刺激,反到不利于恢复。术后辨证口服中药,调节因手术创伤导致的机体内环境紊乱,预防感染,如口服凉血地黄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感染已经发生 对于感染已经发生的情况,患者及医师应相互理解,忌相互埋怨,积极的寻找理想的方案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做法。特别是因感染而导致痔核脱落时出现大出血时,更应相互配合。对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可外敷金黄散或黄连软膏、或静滴抗生素抗感染等。脓已形成时,应及时切开排脓。
三、后话从我科临床近五年的观察来看,无论是行传统外剥内扎术,还是微创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少之又少,但是,这并不代表患者没有发生感染,可能是感染轻,药物控制良好,机体自身调节的很好。所以,请患者朋友重视术后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在病房,接受过由李东平副主任医师及本人组成的医疗团队治疗的患者,大部分都可能听过我说的一句话,“前期的抗感染治疗,其实是为你在术后第二周痔核脱落作准备,前期的抗感染做的越好,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当然,这里的抗感染,不仅仅是药物,还有前边提到的很多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