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中医称之为“白H”,是常见的以红斑鳞屑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易反复发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银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紊乱有关,目前尚缺乏对银屑病安全、有效且远期疗效满意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银屑病发病率大幅上升,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增多。据统计,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123%。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一般可以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及红皮型银屑病四种类型。
临床分期标准:
(1)进行期(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积,炎症明显,周围有炎性红晕,瘙痒。可见同形反应;
(2)静止期(稳定期):病情稳定,基本无新疹出现,旧疹不见消退。
(3)恢复期(退行期):皮损变薄,炎症浸润逐渐消退,鳞屑减少,皮疹缩小变平,遗留有暂时性色素减退的银屑病白斑,或色素沉着斑。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版)、《中医外科学》,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制定。
(1)血热证
主症:皮疹多呈点滴状,新疹不断增多,原皮疹扩大,颜色鲜红,层层鳞屑较多,瘙痒剧烈,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明显。
次症:皮疹为新发或复发不久,口渴喜饮,咽红疼痛,或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薄黄或微腻,脉滑数或弦滑。
(2)血瘀证
主症:新皮疹较少出现,皮疹肥厚浸润,颜色暗红,覆有较厚干燥白色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不痒。
次症:皮损经久不退,反复发作,口干不欲饮,女性可伴有月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痛经;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沉涩或细缓。
(3)血燥证
主症:新皮疹较少出现,皮疹多呈钱币状或斑片状,颜色淡红、浸润,鳞屑减少,干燥或伴有皲裂,自觉干痒或干痛。
次症:病程较长,伴有口咽干燥,大便秘结小便赤;舌质淡红,苔薄,脉缓或沉细。
(4)湿热证
主症:多发在腋窝、乳下、腹股沟等皱褶部位或身体屈侧,皮疹红而不鲜,红斑潮湿、或有渗出,鳞屑粘厚,瘙痒;
次症:部分患者发病与受潮湿有关,多遇阴雨天病情加重。伴有下肢沉重、口苦咽干不欲饮、腹胀、纳呆食少、神疲乏力、便溏或先干后溏,小便赤等。女子带下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滑或滑数。
(5)热毒证:多见于发病前患急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特别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多急性发病,皮损色泽鲜红,伴发热、咽红肿痛、扁桃体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不适,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质红,脉数。
(6)风热证:发病前多有外感,起病急,皮损基底色红,伴鼻塞、咳嗽、流涕、咽干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7)肝郁证:皮疹复发或加重与情绪紧张或情志刺激有关,某些女性皮疹与月经或妊娠有关。伴经行乳房胀痛,胁肋痛、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口干、或伴抑郁、头晕腰酸等周身不适,舌质红或淡红,脉弦细或沉细。
(8)阴虚证:皮疹颜色淡红,鳞屑较少,皮肤干燥,伴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质嫩,少苔或有裂纹,脉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