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作为常见的难言之隐,有人熟悉,有人陌生,但大都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身边难免几个亲戚朋友患过这类疾病,尤其是在四川。
著名古代文献《庄子?列御寇》有这样的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身居高位的秦王,对于痔病的痛苦舍得用五匹马拉的马车去奖励医生,相当于现代的一辆豪车,加上与奖励立下战功的勇士等同的荣誉。
目前,现代医学对痔病的发病机制尚众说纷纭,阐发的学说达10余种之多
主要包括: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动脉分布学说、痔疝形成学说、肛垫下移学说、细菌感染学说、肛管狭窄学说、压力梯度学说等。各个学说分别从某一个方面解读痔疮的成因,犹如瞎子摸象,大象是像簸箕还是像管子,或是像一堵墙?只针对一方面解释往往是不全面的,有挂一漏万之嫌,不能完整地诠释痔病发展演变规律。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杨向东教授认为,痔病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符合生物退变的原理,据此提出痔发病机制的退变学说。
该学说的核心理念为:痔病实际上是直肠末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即衰老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逐渐减退,痔病的发生是生理上的必然,是内因,是根本。
饮食辛辣、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均属次要因素,是外因,是从属。
客观的说,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之后,便再也无法摆脱肛肠疾病的纠缠。
痔的退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血管的退变:直肠末端动脉血管相对丰富而稳定,但与之相反,直肠末端静脉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均较少,结缔组织成分较多。基于这样的组织解剖学差异,静脉回流血管在生命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比如反复炎症、组织衰退老化等)逐渐变得松弛,功能必然随之降低,直肠末端动脉供应逐渐超过静脉回流的比例,导致静脉血持续淤积,最终在直肠下端形成迂曲、扩张的静脉团,引起痔病。
2.组织的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种外因,如腹压增高,下蹲用力排便等,直肠的部分肌肉、结缔组织、粘膜发生变性、断裂、撕裂而形成从上向下的移动,这种退行性改变,不仅仅局限在直肠末端,而是直肠从上到下的一个整体改变,表现为整个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与肌肉层的分离,即直肠粘膜内脱。这种退行性改变,是不可逆的,持续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创始人史兆歧教授曾提出“消痔灵四步注射法”,不仅获奖无数,更是广受国内外的好评。
消痔灵四步注射的层次分别为:
(1)直肠上动脉分支;
(2)粘膜下层;
(3)粘膜固有层;
(4)窦状静脉下极。
四步注射的层次其实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上、下、深、浅”四个方面。
“上、下”两个层次注射消痔灵可以很好地起到封闭血管而断流的作用。
“深、浅”这两步是连续注射的,其主要目的是使退变的直肠粘膜层及其部分肌肉组织粘连固定及复位,即起到悬吊的作用。
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四步注射疗法运用了巨量临床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而这一切毫无疑问证实了退变学说的合理性。
为什么痔疮需要四步注射,分别针对退变的血管与退变的组织做治疗?正是人体组织退化的必然特点,决定四步注射法的成功。
PPH(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最初的理论基础,是肛垫下移学说。在该学说的指导下,PPH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推广运用。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从2001年起开展了该项技术。按照肛垫下移学说的理论,采用PPH这项技术,从理论上应该使痔病的治疗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但临床实践又发现,PPH实际上也无法实现痔的完全“根治”。
在将直肠下段组织实行大容量的环切后,痔病居然照样复发,甚至比例还不小,如高显华[3]等通过对英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PPH术后复发率高于传统痔切除术(CH)[17个研究,PPH组636例,CH组625例,OR 2.96,95%CI(1.57,5.56);P=0.0008)。我们如果按照退变学说的原理来分析,PPH技术实际上是无法“根治”痔病的,并且复发是不可逆的。
近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一些临床专家和器械研发工程师的重视。可喜的是,民族企业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研发并推出了专门器械―TST Starr+(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与Starr术融合更优化的术式),并且经任东林、贺平、Autonio Longo、Gabriele Naldini等10余位国内外资深肛肠专家的初步临床试用,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这个技术大大增加了以直肠粘膜为主的组织切割量。从退变学说理论上分析,与传统的PPH技术相比,必将大大提高痔病的远期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当然还需更多研究中心的更多的临床实践观察,以找到其运用的规律性。
毫无疑问,痔病退变学基于医生的临床实践的见解,大家所期望的,只是在痔病这种广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机制的研究中,为广大的病患提供更加舒适、完善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