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病的首位,以胸腰椎段结核多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下患者占80% 以上。近年来,随着HIV肆虐和免疫系统缺陷患者增加、耐药结核杆菌的增多,脊柱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不发达地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而且是引起非损伤性截瘫最重要的原因。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病变,约90%继发于肺结核,此外,邻近脏器的病灶也可以直接扩散到脊柱。研究表明,脊柱结核也可通过静脉或淋巴传播导致发病。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菌被控制或消灭;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繁殖形成病灶,并出现临床症状。
2、临床表现及诊断
1) 临床表现
结核病发病隐匿,一般发病慢,全身症状不明显,其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脊柱疼痛,活动受限,伴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乏无力等,慢性病患者常有脊柱后凸、神经损害或窦道形成,多见于胸椎,其次是腰椎和胸腰段,而颈椎和骶椎则很少发生。
2)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以往x线平片将脊柱结核分为4型:边缘型、中央型、骨膜下型及附件型,x线所见为椎体、椎问盘、周围软组织的改变,其对指导诊断有帮助。
CT扫描 CT扫描对椎体破坏类型的鉴别、椎旁软组织有无肿胀或脓肿、有无破坏的碎骨块、硬膜囊有无受压等有独到的优势,如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椎体前部的轻微破坏和前缘潜在的缺损,而CT能够及时发现。CT检查能显示病椎的破坏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更重要的意义。
MRI检查 在对结核椎间盘的破坏、脊髓和硬膜囊的侵及方面MRI比CT有更多的临床价值。MRI尤其是对椎间盘破坏或邻近椎间盘骨质破坏能更敏感、更准确地检出,为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其他影像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情况下发现病变,因此MRI是目前唯一能在病变的早期发现病灶、确定病变范围的方法。对于不典型的脊柱结核及需要确定椎管内是否有病变,及手术前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时,应进一步行MRI检查。
3、治 疗
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脊柱结核的根本治疗方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而外科治疗仅为治疗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辅助疗法。骨科医生不能重手术而轻药物治疗。
1) 全身支持疗法及药物治疗
支持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充足睡眠、精神安慰、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主要为适当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目前常用且疗效较好的抗结核药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对氨水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素等。联合应用2种药物,可增加药效,并可减轻细菌的耐药性。脊柱结核的治疗是长期过程,由于病变部位深,解剖结构复杂,局部用药困难,只能通过消化道等其他途径给药,应用抗痨药时间比其他浅表关节结核要长。嘱患者空腹服药,这样才能达到药物疗效。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或调整药物。
2) 手术治疗
在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的控制下,及时正确地进行手术治疗可以缩短病程,预防或矫正畸形,减少致残和复发。脊柱结核有明显死骨,有较大寒性脓肿不易吸收,窦道流脓经久不愈合或截瘫时,手术则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指征:出现脊柱旁脓肿,严重骨破坏和畸形,脊髓受压引起神经损害,保守治疗难愈的顽固性感染。
手术原则:正确的手术方式及入路选择是完成手术的基础;病灶彻底清除,脊髓压迫前路减压,同步前方植骨是脊柱结核手术的关键;术后配合长期服药是预后良好的保证。传统脊柱结核手术方案较多采用局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但术后需卧床3~6个月,易出现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单纯植骨融合困难,假关节形成且结核复发率高(1.3%~5.8%),近年来,内固定器械的介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结核病灶切除并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方式,早期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健康教育
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体质虚弱者易罹患,故除避免接触传染外,更主要的是注意运动、饮食和生活调理,促进身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舒适的环境、休息、营养、药物是结核病康复的四大法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