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内解剖结构的异常或损坏,如最常见的间隔缺损、瓣膜病;更宽泛地,抑或还应该伸延至营养心脏的自身冠状动脉和连接心脏的大血管的病变,如冠状动脉病变、瓦氏窦瘤破裂以及各种大动脉瘤等等。通过外科手术或者介入性修复能有效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并且两者成为临床上两个主要的治疗手段与方向。
微创心脏外科作为心脏外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和分支,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心血管外科技术设备的进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融汇,外科理念和操作手段的转变,尤其是面对来自快速发展的介入性治疗的挑战,微创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有了很大进展,这些临床实践已经渗透到心脏血管外科的各分支领域,特别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瓣膜病外科、冠状动脉和大血管疾病外科这三大分支。
现就微创心脏外科常用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小切口技术
针对传统心脏外科的大切口、大手术问题,人们最先开始的就是改变入路途径和缩短切口长度。结构性心脏病中许多心脏手术可以通过MI完成,MI主要有经肋间、部分胸骨劈开和胸骨旁三种入路。心脏外科医生在手术径路上尝试各种方法,甚至不用CPB支持、心脏跳动下手术。同传统胸骨正中劈开入路比较,具有创口小、外表美观和引流量少等优点。
2、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手术
部分心脏外科医师借鉴腔镜外科技术,探索出胸壁3孔全胸腔镜下的心脏外科手术方法。
同小切口手术比较,腔镜技术能够到达心脏的各个区域,实现更完全的再血管化;同时吻合更为精确。与传统手术比较,它避免了正中开胸、减少胸痛、缩短康复时间。
3、完全胸腔镜辅助下机器人手术
随着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和不断改进,安全性和实用性得到了中期临床实验的肯定。这些技术又促进了完全胸腔镜机械臂技术的第三代机器人的问世,后者使手术时间大大减少,手术精度更加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