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属于经典Ph-骨髓增殖性肿瘤之一,是由于红系造血祖细胞内在的体细胞突变导致对EPO反应过强,过度增生。临床表现是由于血容量增加以及血黏度的增加引起血流缓慢所致,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疼、疲乏、气短、怕热、出汗、上腹饱胀、肢体麻木,常有面部、手掌潮红等体征。也有患者无任何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血栓(包括脑梗塞,深静脉血栓等)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主要并发症,是影响PV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主要原因。JAK2V617F基因突变是PV发病机制的重大进展,95%PV患者具有该突变,另外大约4%患者为JAK2 exon12突变。JAK2突变抑制剂已经在国外进行了临床试验,虽然患者一般状态改善,脾脏缩小,但是未能有效降低JAK2V617F基因负荷。大约10%PV患者疾病可向骨髓纤维化转变,极少患者疾病进展为白血病。目前PV治疗上主要是降低红细胞,改善症状,尽可能防止疾病进展,并预防血栓形成。降红细胞治疗包括放血、羟基脲及干扰素。其中干扰素治疗PV缓解率可达80%,可使脾脏缩小,且干扰素治疗可显著降低部分患者JAK2V617F基因负荷,可能使5-10%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PV患者如无临床禁忌症,均应选择阿司匹林预防血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惠吴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2008WHO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血红蛋白>18.5g/dL(男性),>16.5g/dL(女性),或者有红细胞容量增加的证据
存在JAK2V617F或其他功能性基因突变(如JAK2外显子12)
次要标准
骨髓活检显示与年龄对应年龄相比的三系高增生(全髓系增生),红系、粒系和巨核系显著增生
血清EPO水平低于正常
体外内源性红系集落生长
诊断要求满足2个主要标准和一个次要标准或主要标准的第一条与两个次要标准。
鉴别诊断
低氧相关心肺疾病、吸烟、CO中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肿瘤、肝癌、肾上腺肿瘤、浆细胞疾病等可引起的继发红细胞增多,应注意鉴别。
血栓风险评估
低风险组 年龄<60岁,无血栓病史
高风险组 年龄>60岁或有血栓病史
疾病进展评估
很难预测PV患者是否进展为骨髓纤维化,但有研究显示白细胞>15×109/L,JAK2V617F基因负荷>50%是疾病进展为骨髓纤维化的高危因素。PV进展为白血病很罕见,可能与患者高龄以及高白细胞计数有关。
治疗
控制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
如无禁忌症,所有PV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天。
血栓低风险患者给予放血治疗,间断放血至红细胞压积降低至45%。
血栓高风险患者,或伴明显血小板升高或白细胞升高患者,或伴脾大,或临床症状显著患者,给予羟基脲降细胞治疗。羟基脲起始剂量为1-1.5g/天,达到理想疗效后减量至最小剂量维持。羟基脲副作用包括皮肤、指甲变黑,小腿皮肤溃疡等。
对于年轻患者或对羟基脲不耐受的患者给予干扰素300万单位,3次/周治疗。干扰素不适合应用于甲状腺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