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都是腰椎退变性的疾病,经常被人们混淆,其实两个病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腰椎管狭窄症的好发年龄为50以上,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多为20-40岁的年轻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静息状态下可能没有任何不适,但长时间走路或站立就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者无力,这时如果蹲下、坐下、或者躺一会儿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又可以继续行走一段距离,而后再次出现疼痛,如此反复,医学上称之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往往可以骑车,在超市里面推着车子也可以走很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往往是持续性的,蹲下、平卧都很难缓解。
两个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是由于它们的发病机制是不同的。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退变性滑脱等因素导致腰椎中央椎管、外侧椎管或神经孔直径减小,当长时间行走、站立时,椎管内压力增高导致静脉回流不畅,神经根缺血从而产生疼痛。这时如果将腰椎屈曲,由于椎间盘和黄韧带会一定程度地被“展平”,椎管狭窄程度减轻,从而症状减轻。这也就是为什么患者骑车或推车的时候不容易出现疼痛的原因。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是由于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外露导致的一些列炎性反应。
腰椎管狭窄症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需要和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鉴别。后者可有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皮温降低的症状,而且不会出现腰椎管狭窄病人所具有的站立时疼痛和腰椎屈曲缓解的表现。
腰椎管狭窄的程度需要通过CT和MRI来评估。病人们一般都会仔细阅读CT和MRI的影像学报告,但建议请骨科医生来解释片子所反映的病情。因为,大凡40岁以上的人做上述检查,报告上都会出现诸如“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甚至“神经根受压”的字样,这些话无疑会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其实,很多影像学的椎管狭窄并不一定会压迫神经、不一定会产生临床症状。换句话说,只有与病人的临床表现相对应的椎管狭窄才有意义,才能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不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者是由于髓核突出造成的炎性反应,只要通过抗炎治疗和时间,待炎症消退后症状就会缓解。而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椎管狭窄造成的椎管内压力增高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因此对消炎药、镇痛药的反应一般。可以做腰背肌锻炼,因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多少会伴随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而引发症状,因此加强腰背肌可以通过增加腰椎稳定性而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也可短期内佩戴腰椎支具,不建议超过2周。
腰椎管狭窄症的自然病程是大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病人临床上会有改善,大约15%的病人会有明显的恶化。剩下的病人可能处于一种反复波动,缓慢进展的状态。
如果症状不算很重,比如虽然下肢有些疼痛的感觉,但是可以没有困难地走2-3千米以上,犯病时间不是很长或者频率比较低(1年1-2次,或只是在劳累后才出现),就属于第一类病人,可以继续观察。
如果仅能步行300-500米或者更少就需要休息,或者下肢出现麻木、无力,持续多年保守治疗无效或者进行性加重,甚至会阴区出现麻木而且大小便出现控制障碍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了。
上面两种情况其实还好决定,难以抉择的是第三种情况,就是症状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也不是正常状态,坏的时候也不是就不能下地。而且通过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我们也的确观察到一种现象,那就是这部分“不好不坏”的患者手术的和非手术的20年后再进行比较,他们的情况可能差不多了。也就是说手术的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可能改善非常好,但逐渐又会慢慢出现问题;而非手术患者的病情可能会缓慢地下降,到后期可能还会有些改善(这种改善是由于腰椎严重退变反而自发稳定的结果)。
那么我们该怎么选择呢?这时候让病人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如果50-60岁,除了这个问题身体都还很好,或者工作要求,或则自己业余爱好较多,需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而腰椎的问题又很大影响上面的要求,建议考虑手术。毕竟这个手术能够极大的提高生活质量。虽然说手术后的疗效可能在术后若干年后打折扣,但至少它可以赢得很多时间。如果已经接近70岁,身体上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建议密切观察1-2年,如果腰椎问题在进展,而且椎管狭窄的确十分显著的时候,建议手术,因为这个病会进展的,如果拖到75岁以后,那么时候症状可能会更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