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全层缺损。1869年由Knapp报道并提出黄斑裂孔这一名称,并认为与外伤有关,一直无有效的治疗方法。70年代初开始采用对黄斑裂孔电凝、冷凝及硅胶垫压术,由于对黄斑部损伤较大,这种手术方式逐渐被淘汰。
1988年Gass提出玻璃体后皮质切线牵引学说。90年代玻璃体手术加内界膜剥除和生物辅助剂的应用治疗黄斑裂孔及先进的检查设备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断层摄影仪(HRT)、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应用,为黄斑裂孔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一、 黄斑部的解剖特点
黄斑直径大小约5.5L,居于视盘颞侧4.0L,低于视盘中心线下0.8L。黄斑区可分为几个区域:中心(央)凹(fovea centralis)在黄斑中央,是从视网膜表面低下去的地方,直径约1.5L或1.0DD,检眼镜下可见晕样光环相当于中心凹边缘。中心小凹(foveola)在中央凹的中央,直径约0.35L。中心点(umbo)在中央小凹的中央,检眼镜下可见光点名为黄斑中心反光。旁中心凹区(parafoveal area)在中心凹周围有0.5L宽的光环,该部位有视网膜节细胞、内核层和Heale外网层故而最厚。中心凹周围区在旁中心凹外围宽1.5L的环区。
二、 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表现
1、症状:中心视力明显下降,视力通常为0.1或更差,视物变形,中心暗点。主要原因为①裂孔处无视网膜感光细胞,②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③裂孔周围囊样水肿,④裂孔周围视网膜不同程度变性。
2、眼底:黄斑区有一圆形或椭圆形视网膜缺损,呈暗红色、边界清,一般小于1PD,基底可有黄白色小点状沉着,三面镜裂隙灯检查光线中断。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动脉期黄斑区即可见与裂孔大小一致的强荧光,无渗漏,不扩散,随背景荧光的消散而消散。呈典型“窗样缺损”改变,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
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利用低相干光在眼内获得高分辨率的活体组织横断面。黄斑裂孔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缺失,若神经上皮全层缺失则为黄斑区全层裂孔,若神经上皮部分缺失则为黄斑板层裂孔。
5、视功能检查:测定黄斑部视功能常选用视觉电生理。包括明视视网膜电图、闪烁光视网膜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等。其中mERG的改变明显,表现为黄斑区视功能普遍降低,中心凹反应明显下降或消失,作为评价视功能的客观和敏感的指标,对分析病情的进展和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①黄斑假性裂孔(pseudoholes):指黄斑部实际上没有组织缺失,而是由于黄斑周围内表面的病变造成视网膜内陷的一种状态。多由视网膜前膜收缩造成全层黄斑裂孔假像。可见三面镜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完整、FFA显示黄斑区无典型“窗样缺损”改变、OCT检查表现为中心凹成陡峭的形态相鉴别。如中心凹不受累视力大多正常或稍有影响。
②黄斑囊样变性(macular cysts):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外层都完整,但视网膜内有液体积聚。眼底表现呈蜂窝状,裂隙灯三面镜检查经囊肿的光线连续不断,且轻度向前隆起。FFA静脉晚期可见囊腔内有荧光积存。OCT表现为实际网膜组织完整及囊腔样改变。视力在0.2―0.1之间。可发展成黄斑裂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