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管理,不单是肝病医生的任务,而且医生更要将这种意识和理念传递给病人,让病人明白该怎么来管理自己的病。据了解,日本东京大学医院有个病人管理系统,里面记录着所有病人的数据资料,其中约有8000个乙肝病人,通过随访管理能够发现大概80%的早期肝癌。早期肝癌经发现还有治愈的希望,但晚期肝癌就比较严重了,在我们国家,很多病人都是等出现了症状,身体感觉不舒服了才来医院就诊,这个时候发现的肝癌80%是晚期肝癌。因此,做好慢性病人的管理、随访,是早发现、早预防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据教授的研究,以下几种因素都会加快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的发展进程:
(1)年龄:
年龄越大,乙肝进展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认为超过40岁是比较危险的;年龄和病因是影响肝脏疾病进展至肝硬化的因素;
(2)性别:
男性比女性发展的可能性更大;
(3)肝癌家族史: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发生进展(亚洲人发生肝癌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
(4)不良生活方式:
如抽烟、喝酒等都会加重肝脏疾病;
(5)环境因素:
某些地方生活环境不好,食物、水源易受到污染,也是危险因素;
(6)与病毒相关的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病毒载量、乙肝病毒基因型、合并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突变等。
针对第六点,目前的观点认为,病毒载量高,预示着肝炎进展快,发展为肝癌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而乙肝病毒载量越低,肝癌发生率越低。但是病情进展到肝癌,病毒载量一般较低,对于预测肝癌是否采用长期随访的高载量模式是否合适?
个人认为,肝损害是HBV感染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启动因子,一般而言造成肝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自身的免疫攻击,而经过反复免疫攻击的结果是病毒量下降,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增加。
而且,免疫耐受造成的高病毒载量往往肝脏损害较轻且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差。如果低病毒载量更容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则更易于进行临床干预。当然,这些设想还有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而这个想法恰恰是对多年奉为经典的台湾研究的冲击。必须认真阅读他们的文献,看看能否找出原则性差错和漏洞,重新设计新的研究方案?
根据上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变量制订的肝癌风险评分模型,REACH-B共有17个风险评分,根据性别、年龄、ALT水平、HBeAg状态和HBVDNA病毒载量计算,最高17分,REACH-B分值越低,HCC风险越低。一般来说,男性较女性分值高;年龄越大分值越高;ALT水平越高分值越高;HBeAg阳性较阴性分值水平高;HBVDNA水平越高分值越高等。患者来到医院,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评分表,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转氨酶水平、e抗原水平等指标来计算分值,由于这些指标都是变化的,而且因人而异,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能真实地反应患者自身的情况。
医生可以根据这个结果给病人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优化检查项目,也就是根据患者得肝癌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为他制定一年内该做什么检查、检查的时间、检查的频率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