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发病率高,发现时常常已属中晚期,或者发现转移,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经静脉化疗和/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外照射治疗成为少数几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受各自治疗方法的特点所限制,临床疗效、尤其远期效果常常不理想。我院于2005年3月引进放射性粒子项目,于2005年4月开始临床应用,现将初步工作总结,并介绍案例如下: 乌海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潘小平
一 般 资 料
患男,73岁,因阵发性咳嗽、咳痰伴气短一月入院。诊断右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并阻塞性肺炎,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CT示右中心型肺癌,病灶大小7.8x10cm,不适宜外科手术治疗。植入系统包括TPS计划系统、植入枪、植入针,I125放射微粒子由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为外包钛合金的密封结构,长4.5 mm,直径0.8 mm,半衰期T1/2=59.43天。每颗粒子放射量26、30、33 Mbq。每颗粒子组织间有效作用直径1.7 cm。
术前准备:常规准备 做血凝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术前用镇咳药物。增强扫描 以清晰显示病灶与血管,给操作者提供明确的穿刺目标,从而减少盲目,预防并发症。TPS计划系统的应用:根据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肺门大血管关系,为选定穿刺点、设计进针路线、方向做充分准备。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海拉尔公式计算出需要I125粒子的总活度,Da(海拉尔系数)=(瘤体长+宽+高)/3,需要I125粒子的总活度为Da×185Mbq;计算出所需125I粒子总数为45粒。
术中过程:CT引导定位方法:选取适当体位,扫描前用自制栅格贴于进针大体位置,定位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麻。CT引导下分3步进针,直达靶点。植入过程:先将植入针进至靶点,用植入枪依次释放微粒子若干颗(图1),粒子间隔1-1.5 cm。即刻CT扫描。再退针至肿瘤边缘,调整角度后再次进针,CT引导下进至靶点,同前所述继续释放微粒子若干颗(图2),同样方法调整角度5次。
术后处理:即刻扫描观察有无气胸,粒子的位置,常规处理肺穿刺术。
随访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术后1、3、6月及一年CT复查。疗效以肿瘤消失、缩小、无变化、增大四种情况为标准进行分析。该患者一月CT示肿瘤缩小>90%。三个月后肿瘤接近消失。(图3)
讨 论
放射性125I粒子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原理及应用:125I粒子可释放r射线,但能量低,植入人体后穿透力微弱,每颗粒子组织间有效作用直径1.7 cm,易于防护[1],对周围重要器官损伤轻,肿瘤内种植可以提高靶区局部与正常组织剂量分配比,肿瘤的再增殖由于受到r射线持续照射而明显减少,连续低剂量率照射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引起肿瘤细胞集聚在G2期,近距离照射时,乏氧细胞放射护抗性低,同时在持续低剂量照射下乏氧细胞再氧合[2],这些特点使肿瘤细胞因受长期持续的125I放射源照射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杀伤,从而达到控制病变治疗目的[3]。
对于中晚期肺癌,经静脉化疗和/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外照射治疗成为少数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由于受肿瘤组织类型的不同及明显的毒副作用的影响,单纯经静脉化疗疗效有限;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原理同经静脉化疗相似但较之先进,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逐渐减弱;外照射治疗虽然被认为是与内放疗同样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不连续性”、准确性较差、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明显,其应用及疗效均受到明显影响。相比较而言,125I粒子植入肿瘤内,即内放疗,由于其“高度适形”、“连续照射”、“低能易防”、可操作性强、所需条件简单、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1],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随着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进一步应用,何种情况适用于此项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中晚期肺癌,甚至发生了转移,不是125I粒子治疗的禁忌症,相反,由于以下原因,恰恰需要采取以125I粒子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首先,这类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可供采用的治疗措施不多,而且其临床疗效、远期效果都不理想;其次,无论是原发病灶,还是转移病灶,对125I粒子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再次,从理论上推理,对原发灶和转移灶控制得越早、越好,不仅直接减轻相应部位的危害,而且可减轻或延缓进一步转移的时间和程度,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对于中晚期肺癌,如果病灶与纵隔大血管广泛粘连,分界不清,或者大血管有明显的受侵,或者转移广泛,转移灶已不可数、多个重要脏器转移,总之,患者预计寿命少于6月者,不宜进行此项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