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多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本病的发生率约占成活新生儿的0.3%,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25%~30%。由于VSD有比较高的自然闭合率,约占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0%。在上海早年的文献报道的10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VSD占15.5%,女性稍多于男性。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占用医疗资源多,术后对患者有一定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外科治疗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1988年Lock等首次应用双面伞关闭VSD以来,已有多种装置应用于经导管VSD的介入治疗,如CardioSEAL双面伞、Sideris纽扣式补片和弹簧圈等,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多,残余分流发生率高,均未能临床推广应用。2002年Amplatzer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研制的基础上,研制出膜周部偏心型VSD封堵器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使全球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治疗例数成倍增加,显示出其明显的治疗优势,但是,在介入治疗前要掌握一定的指针: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外科王黎明
一、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明确适应证
1. 膜周部VSD(1)年龄:通常≥5岁。(2)体重大于 15 Kg。(3)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性VSD,直径>3mm,<14mm。 (4)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及主动脉瓣返流。(5)超声在大血管短轴五腔心切面9~12 点位置。
2.肌部VSD>3mm。
3.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4.心肌梗死或外伤后VSD。
(二)相对适应证
1.直径小于3mm,无明显血液动力学异常的小VSD。临床上有因存在小VSD而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因此,封堵治疗的目 的是避免或减少患者因小VS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2.嵴内型VSD,缺损靠近主动脉瓣,成人患者常常合并主动脉瓣脱垂,超声和左心室造影多低估VSD的大小。尽管此型VSD靠近 主动脉瓣,根据目前介入治疗的经验,如缺损距离肺动脉瓣2mm以上,直径小于5mm,大多数患者可成功封堵,但其长期疗 效尚需随访观察。
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后3个月,心腔内无赘生物。
4.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 2mm,无主动脉右冠窦脱垂,不合并主动脉瓣返流,或合并轻度主动脉瓣返流。
5.VSD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6.VSD合并PDA,PDA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7.伴有膨出瘤的多孔型VSD,缺损上缘距离主动脉瓣2mm以上,出口相对集中,封堵器的左心室面可完全覆盖全部入口。
(三)禁忌证
1.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径路中有静脉血栓形成。
3.巨大VSD、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可能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
5.合并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
6.合并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
7.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操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