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单一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高龄(≥80岁)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折患者15例,男性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82.2±1.9)岁,共45个椎体,均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压缩骨折椎体后壁均完整。全部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单侧入路、单一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
结果:患者平均能在术后第二日下床行走,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17±0.82 )cm,(1.75±0.66)cm,(2.95±0.43)cm增至术后的(2.40±0.73)cm,(2.11±0.51)cm,(3.00±0.45)cm,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小时患者胸腰背痛均有缓解,术前、术后48小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安全、有效的改善骨折椎体高度,明显缓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伴随而来的中老年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症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骨折。椎体压缩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与此同时我国高龄人口增加的速度明显快于老龄人口增加的速度,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可看到越来越多的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患者,同时高龄患者本身合并有许多种疾病, 一旦出现骨折, 其死亡率明显加。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间共收治15例8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单一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
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共15例年龄≥80岁的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性3例,女性12例,共45个椎体,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为(82.2±1.90)岁。术前常规行椎体X线、CT以及MRI检查证实均无明确手术禁忌证。检查显示椎体压缩骨折均为单纯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排除爆裂型骨折;术前临床检查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全部患者采用Hollogic Discover-W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行骨密度检查,均呈现重度骨质疏松症。腰椎平均(0.724±0.152)g/cm2,股骨颈平均(0.562±0.171)g/cm2。本组病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2例,消化道溃疡3例,冠心病2例,心律失常3例,脑血管疾病1例。
1.2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体位均为俯卧于脊椎床,腹部悬空,采用美国Kyphon公司提供的微创器械及特制球囊。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进入病变椎体,一般采用左侧10点钟或右侧2点钟位置进针,当针尖到达椎体后壁时正位X线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影的内侧缘,说明进针方向正确,继续钻2~3 mm后停止,抽出穿刺针的内芯置入导针。拔出穿刺针,沿导针置入扩张导管和工作套管,使工作套管的前端位于椎体后缘皮质前方2~3 mm处,经工作套管将精细钻缓慢放入,当钻头尖到达椎体前缘时,正位像上使穿刺针尖端达到的部位尽可能靠近椎体的中心线甚至略微穿过中线。取出精细钻,放入可扩张球囊,侧位显示其理想位置为椎体前3/4处,扩张球囊,压力达50 psi (pound per square inch)时拔出球囊金属内芯,以利球囊向骨质疏松处扩张,控制扩张压力一般不超过220 psi。通过C型臂X线机监视球囊扩张和骨折复位情况,当椎体复位基本满意或球囊达椎体皮质时停止扩张,取出球囊。将处于拉丝期的骨水泥低压注入椎体, C型臂X线机监视注入过程。依序取出骨水泥推入管、工作套管。同法治疗其余压缩骨折椎体。术后平卧6 h,12 h可坐起,24 h后下地行走。术后随访2~20个月,平均9.2±6.7个月。
患者术前及术后48小时分别采用Denis腰痛分级、止痛药使用评分和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直观模拟量表判断腰背部的疼痛变化;复查脊柱正侧位数字X线片,分别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高度,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使用SF-12健康调查评分,评价其生活质量。所得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2、结果
2.1术中及术后情况:本组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手术时间45-135min,平均79min,出血微量。共有6例患者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向椎体前方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3例,椎旁渗漏1例,无椎体后渗漏。其中14例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无神经症状,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下肢放射痛,给于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1周后症状改善。15例患者术后3~18 d出院,平均(9.07±5.20) d。单节椎体骨水泥填充量1.5~8.0 ml,平均填充4.73 ml;均未发生球囊破裂。
2.2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变化:椎体高度均由同一名观察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椎体高度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
2.3腰背部的疼痛变化: 15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不同程度的缓解,其术前VAS直观模拟量表评分平均为(7.47±1.27),术后为(1.25±0.74),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04,P<0.01)。术前Denis腰痛分级,P5级3人, P4级10人,P3级2人;术后Denis腰痛分级,P3级1人, P2级5人,P1级9人。术前止痛药使用评分,2分3人,1分10人,0分2人;止痛药使用评分,1分1人,0分14人。15例患者的这两项指标术后较术前也有显著改善。见表2。
2.4生活质量变化:本组15例病人均完成随访。术后随访2~20个月,平均(9.2±6.7)个月,使用F-12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价其生活质量。术前(-27.80±2.98)分,随访评分(-11.47±2.95)分,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p="">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相关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高龄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25%70岁以上的妇女至少发生过1次椎体压缩骨折,80岁以上可高达是50%[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人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腰背部疼痛,部分患者因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传统的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和抗骨质疏松药、支具外固定等,但长期卧床导致褥疮、心肺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泌尿系感染等全身其他并发症导致死亡率明显上升;同时长期卧床易促使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原有骨折导致的应力变化也将促使或加速其他椎体的骨折。对于高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由于适应症窄、创伤大、螺钉固定强度不足、并发症发生率高,麻醉耐受差等因素,也难以广泛开展。目前关于高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倾向于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椎体的稳定性,缓解疼痛,早期离床活动,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3.1术后疗效
以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为代表的椎体强化技术出现以来,因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相对小的手术创伤、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而受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推崇,尤其是经皮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PKP)还可部分恢复压缩椎体高度。本组病例压缩椎体都不同程度恢复了椎体高度,统计学分析显示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应用VAS直观模拟量表对PKP的止痛效果进行评价,差异有显著性;Denis腰痛分级、止痛药使用评分指标也有显著改善,具有显著的止痛效果。SF-12量表是SF-36简化版本,同样包含8个评估健康状态的指标: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而且,SF-12用总评分来评估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的功能。本研究中SF-12量表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为-27.80±2.98分,随访评分为-11.47±2.95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患者术后随访期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关于后凸成形术近期疗效,尤其是显著的止痛效果已经得到学者们的认可,同时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了因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生活质量。
3.2缩短手术时间
关于手术节段的选择目前尚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不是每个骨折椎体均适于行椎体后凸成形术[4]。然而对于多发椎体骨折和进行性体位改变、明显的后凸畸形患者,Heini PF建议将骨质疏松的脊柱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Heini PF报导的362例病例中,有1/3的病例强化的椎体数目大于或等于5个节段,在多节段强化术后84%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平均VAS评分由7.6降至2.7。而且术后患者的畸形得到明显的纠正。但同时他也强调需注意手术风险,建议每次手术的节段数不亦过大,可分二次或三次手术进行。在本组病例共有10例患者性多椎体手术(≥3个椎体)其中最多一次手术强化5节椎体,由于手术医师操作熟练,配合娴熟,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过程顺利。
本组患者均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入路能够减少球囊使用次数,降低球囊破损机率,减少手术费用,更重要的是单侧入路可以显缩短手术时间,对于高龄患者手术时间的缩短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众多学者报道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相比较,两者在使压缩的椎体强度、刚度、高度的恢复上无显著性差异,且经单侧入路没有增加侧方楔形压缩骨折的风险 ,同时有些学者认为通过恰当的操作,经单侧椎弓根灌注骨水泥同样可以获得满意双侧分布,而且临床应用两种方法的疼痛评分和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均显著下降,止痛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别。另外,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医生及患者X线下的暴露时间。但是单侧椎弓根入路风险较双侧偏大,因为术中需要较大倾斜角度,容易累及椎弓根内侧缘,伤及脊髓或神经,术者应熟悉椎体局部解剖,有丰富的脊椎手术的经验,术前应仔细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术中C臂密切监视、清晰显示入路。本组患者中未见明显与单侧椎弓根入路相关的并发症。
3.3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来说,外科治疗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患者再骨折已经成为外科医师不可回避的问题。Moon等学者的研究中提出在术前和(或)术后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能会降低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率。本组患者均应用钙剂、活性VitD、双膦酸盐和(或)降钙素等药物治疗来改善骨密度、预防椎体再骨折。众多实验研究表明,阿仑膦酸钠能够显著抑制骨吸收、增加BMD、降低骨折风险,尤其是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具有明确的疗效。因此二磷酸盐是我们目前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首选药物。
总之,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安全、迅速、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椎体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