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又称脱肛, 具体的发病原因不明, 目前认为可能的发病机制有“滑动疝”学说和“肠套叠”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赞同肠套叠学说[1]。但是,所观察的病例中,术中发现直肠前陷凹的腹膜反折过低,是直肠前壁受压而逐渐向肠腔内翻下垂的结果。所以,Ahermeier认为,两者都可能导致直肠脱垂,慢性“肠套叠”为“滑动性”疝的结果[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洪子夫
随着盆底影像学检查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术、多重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及盆底动态MRI[3]的推广应用,发现重度直肠脱垂很少单独出现,常伴随着盆腔其他器官脱垂或盆底病变,而以直肠脱垂合并盆底疝最为常见。盆底疝又称盆腔腹膜膨出、直肠生殖陷窝疝或Douglas陷窝疝,指盆腔腹膜囊向下疝入到直肠阴道隔间或衬有腹膜的疝囊进入Douglas陷窝低于阴道上1/3或前列腺上缘水平以下。广义地讲,应包括盆腔腹膜反折和盆腔内器官的病理性突出。 狭义地讲,仅指发生于直肠生殖陷窝的病理性突出。如果仅纠正直肠脱垂,而忽视盆底疝的存在,可能导致病变复发,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
我院根据“酸性固脱”的理论,使用消痔灵注射液进行直肠周围注射和粘膜下点状注射治疗[4],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形成纤维化,疗效满意。但针对部分复发病例,考虑可能原因为消痔灵注射治疗不能解决盆底疝的问题。直肠与盆壁未形成粘连或粘连范围较小,5例虽形成直肠后壁与盆壁粘连,但由于盆底腹膜松弛,直肠前凹陷较低,日积月累造成直肠脱垂复发。
临床治疗直肠脱垂和盆底疝,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及经骶部[5]等多种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特别是对于经过临床治疗的复发病例,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学者认为,直肠脱垂伴有盆底疝出现,是直肠脱垂经腹手术的重要临床指征[6]。开腹手术能够直观观察和判断造成直肠脱垂复发的可能原因,有针对性地通过手术消除复发因素,纠正其异常的解剖部位,关闭盆底腹膜的缺损,适当抬高加深的Douglas陷凹使其恢复其正常的位置[7]。
在既往传统直肠悬吊固定术中,有Repstems手术、Wells手术、Nigro手术等,均用人工合成材料条带将直肠部分包绕,与直肠前壁缝合并固定,一方面可造成肠腔狭窄,造成便秘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于直肠后壁和骶前筋膜,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该手术优点: ( 1)根据肠套叠学说将直肠加以固定, 矫正了直肠脱垂解剖学的弱点。( 2)悬吊了直肠侧、后壁, 以达到支撑、固定松驰的直肠组织, 使直肠不再脱垂。( 3)修复了盆底,恢复低深的直肠膀胱陷凹( 或直肠子宫陷凹), 对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的女性患者,可起到加固盆底筋膜的作用。(4)使用补片不必从自体取材,减少了手术创伤[8]。同时,聚丙烯补片 (规格250px×250px,巴德公司), [9]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作用明显。其网眼结构易被纤维生长穿过, 能够早期固定于组织中。植入后能保持较高的抗张强度。不与机体发生化学反应。组织相容性好, 不引起机体细胞突变或畸变。柔软、弹性好, 有良好的坚韧度和机械张力, 具有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 促进结缔组织长入网的孔隙, 以增强局部组织的应力。易于制备, 可根据缺损的大小任意剪裁。并有一定的抗感染性[10]。
为保证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手术时应注意: ( 1)因为患者肠壁长期反复脱出,肠壁质韧、肥厚,组织间隙致密,在锐性分离时应避免出血。( 2)在补片与直肠缝合固定时, 缝针只能穿过浆肌层, 不能穿透肠壁。( 3)直肠应完全游离到盆底部, 恢复正常的盆腔结构, 再将其固定。( 4)聚丙烯网片一定要保持防黏连面接触腹腔脏器。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生物补片材料的发明和应用,盆底疝的生物(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正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尚无应用于该病的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