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
女,64岁。主因“双下肢浮肿1年余”,于2004年3月20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未引起重视,亦未治疗。2003年5月因水肿加重,至当地医院治疗,查尿蛋白++++,红细胞3~4个/高倍视野,白细胞0~1个/高倍视野,诊为“急性肾炎”,予青霉素等治疗,水肿无明显缓解,以后间断口服中药治疗,双下肢水肿时轻时重,为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2004年3月15日至本院就诊,门诊查尿蛋白++++,红细胞0~2个/高倍视野,血清总蛋白50g/L,白蛋白24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5.42g。血肌酐72µmmol/L,尿素氮5.3mmol/L。诊为“肾病综合征”并收入住院。入院时症见: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腰酸,乏力,口干,口苦,纳差,小便偏黄,大便正常。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等病史。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占永立查体:T36.8℃,BP150/100mmHg。神清,精神可,眼睑不肿,咽部淡红,扁桃体无肿大,心界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晰,腹软,肝脾未扪及,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可凹性水肿,神经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舌质暗红,苔稍黄腻,脉细滑略数。
实验室检查:血RBC3.19×1012/L,WBC4.8×109/L,HGB103g/L,N0.57,L0.36。尿蛋白++++,红细胞2~3个/高倍视野,24小时尿蛋白定量6.27g。血肌酐74µmmol/L,肌酐清除率72.5ml/min,尿素氮5.3mmol/L。血清总蛋白38g/L,白蛋白17g/L,总胆固醇10.0mmol/L,甘油三脂1.93mmol/L,钙2.1mmol/L,磷1.43mmol/L,碳酸氢盐26mmol/L。HBsAg(-),谷草转氨酶6U/L、谷丙转氨酶15U/L。血、尿蛋白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ANA、ENA抗体谱及血清补体等均正常。双肾B超:右肾10.1×3.1×3.5cm,皮质厚度0.9cm,左肾10.4×4.0×4.2cm,皮质厚度1.3cm。心电图正常。
入院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性高血压。
诊疗经过:入院后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中药日1剂。处方:生黄芪30g、黄精30g、生地12g、丹皮12g、山萸肉12g、茯苓12g、泽泻12g、准山药12g、知母12g、黄柏12g、车前草30g。2004年3月29日在B超引导下行肾活检术。光镜:肾穿刺组织可见24个肾小球,1个球性硬化,其余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节段性钉突形成,上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度空泡变性,灶状崩解脱落伴再生。肾间质轻度水肿,灶状淋巴和单核细胞浸。小动脉壁增厚。免疫荧光:IgG+++、IgA-、IgM+、C3++、C1q-、FRA+、Alb-。电镜:GBM间断性钉突状增厚,钉突间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结合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肾脏病理诊断为Ⅱ期膜性肾病。根据临床与病理结果,为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于2004年4月2日进行病例讨论。
2、病历
患者以双下肢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中医诊断为“水肿”。其水肿起病缓慢,病程达1年以上,无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故属中医“阴水”的范畴。水肿在临床上应当注意与饮、痰的区别,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从中医辨证分析,患者腰酸,乏力,脉细,属肾气不足,肾气亏虚,膀胱气化无权,水湿内停,故而水肿;水湿郁久,郁而发热,故见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症状;湿热耗伤阴液,故见口干、舌红等肾阴亏损症状。故中医辨证为肾气阴两虚,湿热内蕴。应当注意的是,患者舌质偏暗红,说明体内存在瘀血,原方中可否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等。
归纳患者的临床特征:老年女性、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肾脏病理诊断为Ⅱ期膜性肾病。目前临床及病理诊断明确,现主要讨论下一步治疗。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Ⅱ期膜性肾病,如果水肿明显,尿蛋白较多,可用标准疗程的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中药口服以减毒增效。中医诊断与治疗方面,同意邓军医师关于“阴水”的诊断。本病多属中医内伤杂病的范畴,故辨证方法常采用脏腑辨证;因其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证。现患者其本虚表现为气阴两虚,标实表现为湿瘀互结,治疗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利水。邓军医师提出加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过于温燥,易伤津液,如果加入一些活血利水的中药如泽兰、益母草、穿山龙等可能更合适一些。
⑴诊断方面: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不必拘泥于“三高一低”,即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一般认为只要有“一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即可确诊。该病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6.27g、血清白蛋白17g/L,故临床可以诊断为肾病综合征;通过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Ⅱ期膜性肾病,且肾功能正常。⑵治疗方面:根据国内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建议:尿蛋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