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徐某,男性,59岁,北京人,专业技术人员。主因“咳喘30余年,胸骨后烧灼感4年,加重3天”入院。 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季节交替时明显,遇冷空气、油烟等刺激性气体可诱发,严重时有喉部紧缩感及晕厥,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平素用“氨茶碱、沙丁胺醇”控制症状。近3年咳喘症状明显加重,且晨起及夜间发作频繁,步行100米即需要休息。胸骨后烧灼感4年,伴有反酸、胸痛,进食过饱、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平躺时症状加重,且上述症状发作时可诱发咳喘、胸闷,口服“雷贝拉唑、黏膜保护剂”后,消化道、呼吸道症状缓解明显。无口苦、吞咽困难、腹胀、腹痛等。3天前咳喘再次发作,较前明显加重,就诊于我院急诊,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收入我科。既往14年前患甲型肝炎,已治愈;对“阿奇霉素”过敏。吸烟史40余年,约2盒/日。查体:体温正常。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弱,满布哮鸣音,呼气相明显,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双侧语颤传导减弱。心、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胸片:双肺炎症改变;血气分析:PH7.37,PCO255mmHg,PO271mmHg,SO293.1%;血常规:WBC8.21*109/L,N93.7%,L4.82%,E0.0%;心电图、尿便及生化常规未见异常。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明显食管炎,贲门口无松弛;高分辨率食管测压:LES及UES压力均正常,食管体部蠕动性尚可;24小时食管PH监测:胃食管低位轻度病理性酸反流(DeMeester积分为17.19),不适症状与酸反流100%相关;钡餐造影:食道排空延迟,不除外轻度返流。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1.胃食管反流病 2.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3.双肺肺气肿 4.Ⅱ型呼吸衰。
入院后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考虑患者可能存在肺部感染,未予应用激素)等治疗。呼吸功能改善15天后在深度镇静下行“食管微量电流射频治疗术”,术后继续予解痉、平喘、抗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吸氧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3个月后复查,胃镜、食管测压未见明显变化,24小时食管PH监测DeMeester积分降至4.45。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烧心等反流症状或组织损害。烧心是其最常见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也可表现为食管外反流的症状,如咳嗽、胸背痛、咽部不适、哮喘等?甚至有的患者仅以咳喘及咽喉不适就诊,并无明显反酸、烧心等不适。2006年蒙特利尔定义[1] 反流性哮喘综合征(refluxasthmasyndrome)属于GERD的食管外表现之一,其共识包括:1.哮喘与GERD 相互影响。2.哮喘通常为多因素作用的疾病过程。GERD为其加重因素。3.GERD较少成为哮喘的单一发病因素。4.哮喘可能对GERD产生直接或问接影响。5.若无烧心或反流症状,不明原因的哮喘可能与GERD无关。6.针对GERD的药物及外科治疗方法,对于假定的反流性哮喘综合征的疗效并不确定。该患者经抗返流治疗后,反酸、胸骨后烧灼感等消化道症状基本消失;咳喘较治疗前缓解80%,故其哮喘与胃食管反流关系密切,考虑反流性哮喘可能性大。患者呼吸道症状并未完全缓解,考虑与其存在长期吸烟史,气道高反应性已经形成及肺气肿有关。此病例说明,长期胃食管酸反流可以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控制胃食管反流,可以大大降低哮喘发作的频次及发作的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