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复杂肛瘘是肛肠外科中的难治病,手术复杂,一次手术成功率低,常需分次手术,且术后复发率高,造成病人的长久痛苦及外科医生的尴尬。美国波士顿大学Marven.Corman教授曾说过,因肛瘘手术导致的医疗问题比其他手术更能使外科医生遭受责难,国内肛肠医生相信也有此体会。肛瘘的治疗不同于其他肛肠疾病,它具有手术不定型的特点,它不像痔具有开放型、封闭型、半开放型及吻合器切除术(PPH)等具体术式,临床治疗上往往只有治疗原则,因瘘管的穿行不同,对每个患者需要采取具体的、不同的手术。高位复杂肛瘘的治疗更是如此,这样外科医生的经验就很重要。
1、高位复杂肛瘘的诊断
(1)高位复杂肛瘘的诊断标准
肛瘘的诊断标准至今有十余种,国内经常采用的有1975年全国肛肠协作会议制订的肛瘘诊断标准、1976年Parks标准、1979年日本隅越幸男标准,他们的共同点是分类复杂,具体操作中应用指导性差。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最新版肛瘘诊治指南中将复杂肛瘘归为以下几种:管道穿行30~50%外括约肌(高位经括约肌型、括约肌外型、括约肌上型),女性病人前位肛瘘,多管道,复发型,伴肛门失禁者,放疗患者,克罗恩氏病并发症。
我们采用一个简单的分类,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高位,瘘管是否穿行耻骨直肠环;复杂,是否具有多个外口或多个管道。按Corman的意见,临床上,复杂的含义是指它比常见的肛瘘更难于处理,也更容易损伤控便功能。
(2)高位复杂肛瘘的内口:
不论Parks、Eisenhammer及Goligher等外科医生的肛腺感染学说和括约肌间脓肿学说,还是作为生理解剖学家Sharfik的中央间隙学说,肛瘘的原发灶均位于齿状线,高位复杂肛瘘的形成与感染蔓延的速度、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原发内口仍位于齿状线。如果耻骨直肠环附近出现开口(非内口),常与外伤(包括异物、不当手术)、Crohn病、盆腔感染有关。其瘘管的走行符合Parks的第四型-括约肌外瘘诊断。
(3)术前直肠腔内超声的应用
超声对不同层次的分辨敏感,术前进行直肠腔内超声,可以清楚的发现瘘管的走行,与括约肌、耻骨直肠环的关系,内口的位置,是否伴有局部感染乃至脓肿形成等,对详细诊断、指导手术有重大意义。他的缺陷在于不能准确分辨瘘管和瘢痕,尤其是曾经行过肛瘘手术的病人,直肠腔内超声经常会把肛瘘愈合后的瘢痕怀疑为瘘管。有人认为向瘘管内注入过氧化氢增加对比会提高准确性。近年10M旋转探头的临床应用,使超声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81%-91%。
(4)术前MRI的应用
1992年lunniss首先在肛瘘的术前检查中引入MRI检查,准确率
88%。国内外近年对MRI在肛瘘的检查中的作用研究较多,目前认为对原发性肛瘘,直肠腔内超声即可准确辨认内口和管道,且花费少。而MRI在复发性肛瘘中的诊断价值较大。
2、高位复杂肛瘘的手术治疗原则
我们认为肛瘘的手术治疗要注意三点:
1、仔细寻找处理内口;
2、完整切开或切除瘘管;
3、充分合理的引流。对于高位复杂肛瘘,我们的体会是直视下切开或切除瘘管,注意保护括约肌、耻骨直肠环功能,争取能以较小的损伤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术中亚甲兰的应用
我们认为高位复杂肛瘘的手术中不宜注入亚甲兰染色,因为强调要直视下手术,且高位复杂肛瘘穿行路径复杂,往往有细小分支,很难做到一次准确切开主要瘘管,当切开部分瘘管时,亚甲兰会将整个术野染色,失去了直视下探察瘘管的机会,外科医生在整个粘膜污染之前只有一次机会观察瘘管与内口。如盲目操作,将形成人为管道,扩大了手术损伤,也不一定能做到准确切开或切除瘘管,术后必将造成肛瘘的复发。当然,对于外口自然状态下引流通畅的、粗大的瘘管,分支较少的,术中注入亚甲兰染色会使瘘管一目了然,提高了手术速度。
(2)术中肛尾韧带的处理
肛尾韧带被认为是固定肛门的重要组织,如果切断将导致肛门移位,影响排便。我们在处理后位高位复杂肛瘘、后位马蹄型肛瘘时,发现如果保留肛尾韧带,手术很难进行,即使勉强完成手术,术后也会造成引流困难,导致手术失败。而切断肛尾韧带后引流通畅,手术起到治愈效果,患者的肛门并没有明显的移位。我们考虑是术后手术区形成瘢痕,起到了术前肛尾韧带的作用。
(3)术中挂线的应用
Sharfik的三肌襻学说认为,每一U型环都是独立的括约肌,且每一襻可以单独自制,手术可以切断任一襻而不会影响控便功能。此学说引起了广泛争议,我们同意临床专家的意见,即慎重对待耻骨直肠环,如瘘管穿行其中,需要行瘘管挂线、分次手术。挂线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引流效果。
(4)术中生物胶的应用
生物胶作为一种有效的填充物在无菌操作中取得了重大应用,加快了创口的愈合,高位复杂肛瘘创口大,愈合慢,人们想了多种办法加快愈合过程,生物胶就是其中一种。我们的体会是,瘘管的顶端、盲端经充分搔刮、去除上皮化组织后可适量填充 ,能达到加速愈合的作用,切忌创口完全填塞,既达不到加速愈合的目的,也影响了引流的效果。
(5)术中脱细胞真皮基质(AEM)填塞的应用
2006年1月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EricK.Johnson医师首先报导利用Surgisis(Cook Surgical,Inc,Bloomington,IN)治疗高位复杂肛瘘,并与纤维蛋白胶填充治疗作前瞻性对比研究,认为手术侵入性小、安全、有效,但需要长期观察疗效。同年9月他的同事Lynn O Connor利用Surgisis治疗克罗恩氏病肛瘘也取得了良好疗效。国内北京朝阳医院宋维亮等2008年4月在世界胃肠病杂志发表文章,30例低位肛瘘患者经AEM治疗后治愈率100%。同年9月印度医师Pankaj Garg针对此文提出了5点疑问:
1、AEM的制造商来源不明。
2、为何文中AEM的疗效比广泛应用的AFP Surgisis明显。
3、为何只选择低位肛瘘病例。
4、不同于以前报导,文中将AEM自外口拖向内口,是有意还是随机行为。
5、作者没有具体描述术中如何制作AEM栓。综合近年资料,国外AEM以治疗高位肛瘘、克罗恩氏病肛瘘为主,主要是保护括约肌、降低术后失禁。国内目前尚在摸索中进行,与各种手术方法已成熟、AEM造价昂贵、医疗环境不佳有关。我们的观点是临床中应以高位肛瘘为主要适应症,低位肛瘘仍以切开、切除为首选手术。
(6)术中电刀的应用
国外肛瘘手术一般都用电刀,电刀的止血作用在此类手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且一个干净的视野对于直视下寻找瘘管不无裨益。国内限于费用并没有普及,在此提出倡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