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有患者提问:听说蚕豆可以治疗帕金森病,是这样吗?求解释。
患者发言
在网上搜索了以下,的确有网友经验交流,如下:
“蚕豆夹确实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情,效果明显。
我老伴帕金森十多年了,2012年底病情加重,吃医生开的药效果也不明显,有闭合现象,行走不便,有时走路要人搀扶,有网友介绍蚕豆夹可以缓解病情。2013年4月5日,我用蚕豆夹煮水试了一下,发现效果明显,坚持服用不到一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能够散步和自理。闭合(作者注释:可能为开关)现象基本解除。
具体办法是:新鲜蚕豆夹去掉杂质和腐烂部分,洗净和水一起,装满,放入锅中煮开,熬到水蒸发一半时,取出蚕豆渣,再将水继续浓缩到二分之一,冷却后装入大塑料瓶中,放入冰柜中冰冻储藏(蚕豆夹不易存放,且具有时令性,须熬成水放入冰柜。为了保证一年的用量,我特地买了二个冰柜储存)。我已坚持服用蚕豆夹水近一年,每日四次,每次大约60 ML,随医生开的其他药物一起服用,效果比较理想:手脚基本不抖了,行动比较自如。
以上是我个人体会,仅供各位病友参考。”
医生发言
从跟帖回复的情况看,的确有一些患者有类似的用药经验。但是,医生们的回复结果则显然没有那么乐观。
“尽管有些帕金森病患者在食用蚕豆或蚕豆荚煮水后,觉得疗效的确不错,但也有一些患者感觉不到疗效,甚至导致以下一些问题:
1、无法掌控左旋多巴剂量。因为蚕豆及其茎、叶、荚附属物中左旋多巴的含量有很大的区别和变化,剂量过大可能会出现恶心、中毒等风险,剂量不足则无法取得疗效,且少部分人可能对生蚕豆过敏。
2、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阿米替林、多塞平、地昔帕明、等抗抑郁药,以及司来吉兰、雷沙吉兰等帕金森治疗药物)合用可能引发不适。因为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摄入富含多巴胺、酪胺、苯丙胺的食物,有骤然升高血压的风险。
3、蚕豆病患者禁用。蚕豆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病,患者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当患者服用蚕豆时,会导致溶血性贫血,甚至肾功能衰竭。该病好发于儿童,成年人也可能发生,包括帕金森患者。
4、药物治疗有药理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饮食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甚至会影响或干扰药物治疗。
因此,关于吃蚕豆或蚕豆荚煮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问题,有待更多科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要慎吃。”
存疑
民间做法有很多不详之处,比如选材是蚕豆还是豆荚,用成熟的还是未成熟的;制备时用水和蚕豆荚的比例,大火煮开还是小火烹炖,一公斤蚕豆加入多少水、煮成多少水的浓度是合适的;保存方法是冷藏还是冷冻,用塑料瓶还是玻璃瓶,保存一年不会变质吗?用买药的钱去买冰柜,合算吗?熬制后储存一年用量的蚕豆荚水约87公斤,几百个瓶子啊……
网上医生的回复虽然指出了过敏、蚕豆病的风险,但总体对“蚕豆对帕金森病有效”这个命题并未持明确反对意见。“慎”字之间留了很多幻想。
文献检索
网上的信息指出:一般而言,未成熟的豆荚和未成熟的蚕豆含左旋多巴的量最高,84克左右的新鲜蚕豆,大概含50~100毫克左旋多巴,成熟的蚕豆或者干的蚕豆含左旋多巴最少。可惜,这种众口一词的说法找不到出处。那么,关于蚕豆这种农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我们恐怕还需要更专业一些的研究结果,帮助我们客观分析。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曹奕鸯硕士2010年的毕业论文《蚕豆左旋多巴含量的研究》,重点摘录如下:“本研究建立了HPLC法分析检测蚕豆中左旋多巴含量的检测体系。分析检测了197个品种蚕豆花、52个品种蚕豆青籽粒,和32个品种蚕豆苗左旋多巴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蚕豆中左旋多巴的含量依次为:蚕豆苗>蚕豆根>蚕豆籽粒;不同时期的含量依次为:花蕾期>开花期。人们通常选用的蚕豆是蚕豆籽粒,左旋多巴含量差异很大(8.79-95.12mg/100g),平均为37.11mg/100g。”
《福建农业学报》2012年第4期发表的郑开斌等人的研究“蚕豆不同部位左旋多巴含量研究”表明:左旋多巴含量高低顺序为:花>叶片>荚壳>茎>种皮>子叶。”换言之,子叶(俗称豆瓣)中左旋多巴的含量低于荚壳,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蚕豆或豆荚中的左旋多巴含量差别较大。
吃药还是吃蚕豆?
既然蚕豆和蚕豆荚中的确含有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有效成分左旋多巴,那么究竟是吃药还是吃蚕豆呢?我们以左旋多巴的经典药物――美多芭?为剂量换算标准(每片多巴丝肼片(美多芭?,含有左旋多巴200mg),进行如下比较:
含量:据上述研究结果,即便含量最高的蚕豆品种,每100g(2两)所含左旋多巴的量也不抵半片多巴丝肼片(美多芭?)。按照平均值推算,二两未成熟青蚕豆所含有的左旋多巴剂量,不到四分之一片美多芭?。按照一个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可能用到的左旋多巴一般等效剂量300mg(约为1片半美多芭?)为例,换算成蚕豆的日使用量将为300-600g!到后期,患者需要量增加,经常需要服用3片甚至更多美多芭?,如此大量的蚕豆,到哪里去买呢?
效用:蚕豆的疗效没有经过规范化的药物临床实验去验证。多巴丝肼片是复方制剂,其中含有200mg左旋多巴和50mg苄丝肼(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DI),使左旋多巴在外周血中分解减少,进入脑内增多。对于不含有DDI的蚕豆或豆荚,固然成分天然,但也因为不含有DDI而使其有效成分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且容易增加外周的不良反应,如血压改变、胃肠道反应等。
安全性:患者的经验多为家庭烹饪,从技术层面就决定了不可能充分提取蚕豆或蚕豆荚中的所有有效成分,提纯程度也直接影响了自制产物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各种蚕豆品种所含有的左旋多巴多少不等,很容易造成症状的波动,并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治疗的复杂性: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脑内的多巴胺、乙酰胆碱、单胺类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变化。随着病情的变化,不仅需要服用多巴丝肼片,可能需要加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合并用药的剂量。这岂止是喝几瓶豆荚水能够解决的?!
从药物性价比看,以每盒40片、平均每盒80元、每日剂量2片美多芭?测算,年治疗药费约为1460元。2片美多芭?所含有的左旋多巴大约需要1-2斤的蚕豆荚提取。一年中购买原材料、烹煮、贮存所花费的成本估计不见得少于1460元吧?
“蚕豆能治疗帕金森病”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经过上面与药物的比较,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蚕豆或蚕豆荚从含量、药效、安全性上都不如药物。如果有人非要强调个人用药体会,不妨我们再认真看一下原文的描述---“我已坚持服用蚕豆夹水近一年,每日四次,每次大约60 ML,随医生开的其他药物一起服用,效果比较理想……”。呵呵,原来这些精心熬制的水最多就是让人吃饱的最后一口馒头!假如蚕豆荚煮水能够代替药物,为什么不单独喝蚕豆荚水,还要与药物合用呢?合用的是哪些药物呢?症状波动时是调药还是调整蚕豆荚水呢??
其实还有很多专业问题,相信会让分享经验的患友一阵后怕:蚕豆荚水的作用时间是多长?体内半衰期几个小时?如果一天需要喝四次,说明效果持续时间很短。我们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强调持续刺激理论,希望药物的作用越平稳越好,那这种人为的干预岂不是弄巧成拙吗! 从左旋多巴的物理化学性质看,它微溶于水、易溶于1mol/L盐酸中,需避光贮藏。在潮湿环境中,左旋多巴的结晶粉末很容易被空气氧化变黑。那么,这种“家庭装”左旋多巴的抗酸、抗氧化能力均不可靠,我们如何能够服用在冰柜中贮存一年的蚕豆荚水呢?
所以,患友们千万不要轻信传言。假使您现在症状稳定,饮用蚕豆荚水可能会造成新的症状波动;假使您症状加重,蚕豆荚水的使用也许会让症状雪上加霜。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调整是个精细活儿,医生为了患者的最大获益,精心地选择药物,平衡副作用,以期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多的症状改善。您的盲从和擅自服用干扰治疗的东西,可能会让医生无所适从,最终付出代价的还是患者自己。
药物历史溯源
1)左旋多巴是帕金森病治疗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至今日,它仍然被认为是诊断帕金森病的“金标准”,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回顾历史,早在1913年,Torquati从一种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种含氮的物质,后来罗氏公司一名年轻的化学家M.Guggenheim继续了前任的工作,提取并合成了左旋多巴。这种植物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温莎豆(Vicia faba),中文译名就是蚕豆。
但是,最初并未发现左旋多巴的任何效用,发明者自己服用过2.5g的左旋多巴后很快感到明显不适并呕吐。在他就职的30年中,他一直在研究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但终未得到答案。
1958年,科学家发现了基底节多巴胺与利血平诱导的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开启了帕金森病多巴胺递质学说。1961年,20名帕金森病患者参加了左旋多巴药物实验。研究发现,静脉内注射50-150mg左旋多巴后数分钟,即可见到少动症状显著减轻,且效果可维持数小时。1967年,Cotzias等报告口服左旋多巴后运动障碍可以获得戏剧性的改善,从此宣告了左旋多巴时代的到来。甫一诞生的左旋多巴并不完美,有血压改变和胃肠道反应等外周副作用。
2)多巴丝肼片是复方制剂,其中含有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DI)苄丝肼,可使左旋多巴在外周血中分解减少、进入脑内增多;同时,苄丝肼可使左旋多巴的剂量降低,通过阻断外周多巴胺的产生而减少外周不良反应。研究者于1966年尝试将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结合起来进行帕金森病的治疗试验,结果发现比单独使用左旋多巴更加有效。待确定了两者的最合适配比后,美多芭?于1973年在瑞士正式上市。1974年,罗氏公司获得欧洲“Prix Galien奖”,以表彰他们为消除之前配方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而做的努力。
分析结论:蚕豆水治帕金森病,非不好也,实不可也!
至此,我们应该已经知道,做为帕金森病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左旋多巴,在临床使用时并非单独使用,需要DDI辅助以减少副作用。否则,罗氏公司也不会获得“Prix Galien奖”了。
如果用成分、含量不均一的蚕豆或蚕豆荚熬成的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爱意,但药用价值和稳定性远远比不上制药公司经过提纯、配方、工艺等种种科学努力制作的成药。不仅如此,安全性也不能保证,更有可能造成人为的血药浓度波动,从而造成患者的症状波动。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但不推荐,更应大力抵制这种伪科学的观点。
奉劝患者,还是服用医生推荐的正规药物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