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筋膜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感染。1952年Wilson将这种皮下组织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命名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本病初起类似于一般组织感染,但病情进展迅速,病变迅速累及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因病变部位肿胀,造成组织循环障碍,使病变区皮肤呈现出特有的紫红色,随病情继续进展,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逐渐出现,并向外累及皮肤坏死。出现皮肤花斑继发局部坏死,但一般不侵袭肌肉组织,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时因炎症反应及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脓毒血症。
最近两个月来我们病房共收治了3例转诊病例,2例为会阴部起始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1例为盆腹壁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其中一例有糖尿病史,血糖控制不满意,一例为宫颈癌术后并放化疗后,另外一例因发热在当地反复激素退热治疗。
会阴坏死性筋膜炎这类重症感染,其发病急,进展快,而这类病人往往又伴有消耗性疾病,全身或局部防御机能本已下降,如不早期及时正确处理,其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34%~73%。局部表现主要累及皮肤和皮下筋膜组织的急性、进行性、坏死性感染。特点为皮肤颜色改变,周围有潜行皮缘,可以伴有疼痛。局部检查早期触诊呈局部水肿性凹陷,波动感明显,局限性或广泛性捻发音。全身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寒战、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等。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软组织感染,近年来证实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和球菌等厌氧菌常是本病的致病菌之一,但很少是单纯厌氧菌感染。Guiliano报道16例坏死性筋膜炎,共培养出75种细菌,15例至少培养出一种兼性链球菌,10例类杆菌,8例消化链球菌。在Stone Martin(1972)的病例中,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占62%,肠球菌19%,有厌氧性链球菌51%,合并类杆菌24%,但未见β溶血性链球菌。两组的病例对象虽有差异,但结果均证明,坏死性筋膜炎常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协同作用,兼性菌先消耗了感染组织中的氧气,降低了组织的氧化还原电位差(Eh),细菌产生的酶使H2O2分解,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滋长和繁殖。
细菌学检查对诊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尤其是伤口脓液的涂片检查。
本病的治疗关键是早期彻底手术清创。主张手术时应彻底而迅速地切除坏死组织,同时对肿胀组织给予多处多次广泛切开达深筋膜并充分引流,若病变扩展,应即时做补充手术。创面用双氧水及抗生素纱布湿敷,使伤口氧化还原电位差升高,阻止厌氧菌繁殖。术后应用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本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而其中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切开引流是影响预后关键因素。曾有文献报道,发病2天内切开引流者病死率为0,6 d手术者病死率达50%以上。本组这三例患者分别是在发病后第10天、15天和20天转来我院就诊的,转来之前都没有接受引流或清创手术,发病第10天和第15天来我院就诊的患者目前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另一例患者在转来当天因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可见早期诊断基础上的及时切开引流是抢救患者的关键。切开引流的切口深度达深筋膜,范围达正常组织边缘,切开后即可见血性渗出液,坏死的皮下脂肪及筋膜呈灰褐色或灰黑色,用钝器分离筋膜时无阻力。近年来研究认为,早期切开引流,二期清创优于早期彻底清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