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又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征、肌疲劳综合征等,多发生在肩胛、颈部、腰臀等肌肉丰厚之处[1]。其中患者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其最主要的临床特征。目前对肌筋膜炎患者的局限性痛点的研究较多,这种痛点被称为压痛点、激痛点、扳机点等。
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治疗,但众多临床报导显示,小针刀疗法因具有对组织创伤小,快捷、高效,安全等特点对肌筋膜炎治疗效果显著。柳百智认为针刀疗法是在针刀理论(如闭合性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针刀深入体内进行切割松解为主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用小针刀治疗本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1、解除肌筋膜压痛点的能量危机
王岩松等认为软组织损伤可释放5-羟色胺、组织胺及激肽,这些均可引起局部缺血缺氧和神经敏感,从而导致肌肉纤维的缩短,肌纤维的缩短反而导致氧和能量缺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产生能量危机,针刀对局部压痛点的刺激可使组织蛋白分解, 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 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肤和5-羟色胺等在血清中的含量。
同时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分析, 针刀刺激软组织所产生的机械能可转变成热能、使毛细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 从而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
机械刺激还可大大提高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 促使有害物质的加快吸收。从而起到调整神经功能、解除能量危机,达到镇痛的目的。
2、减少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入
神经末梢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后,经过传导系统传至中枢,从而引起疼痛感觉,Hong C-Z等[8]通过研究认为肌筋膜病理机制可能是脊髓对感觉神经纤维和有功能障碍的终板在脊髓内的整合有关.组织学研究表明,肌筋膜压痛点处是敏感的感受器或敏感神经末梢。
针刀疗法可能通过抑制对阿片肽具有拮抗作用的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释放, 而达到中枢镇痛的目的[10].许振南[11]认为针刀治疗能激发脊髓内镇痛系统(闸门控制功能)和脑内抗癌系统功能,通过弥漫性
3、伤害抑制性控制
通过用小针刀对肌张力增高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影响的研究发现小针刀针刺可明显减低骨骼肌受压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 内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递质(substance P,SP) 的合成,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针刀在治疗过程中切断敏感神经末梢,从而减少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入,达到治疗的目的。。 3、抑制无菌性炎症
宣蜇人认为肌筋膜炎疼痛是因为外伤、慢性劳损而使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坏死物质的分解,使附着处的神经末梢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刺激而引起。刘灿坤等]用针刀干预L3 横突综合征兔对IL- 1β、IL- 6和TNF- α水平的影响实验证明针刀干预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从而抑制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赵艳霞认为针刀疗法是通过打开的“酶通路” 注入了生物酶物质, 通过细胞的生物“应激反应”产生免疫功能, 消除炎症。
4、调节平衡
朱汉章提出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根本病因是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理论。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基本病理因素有粘连、挛缩、瘢痕和堵塞。李枫等[18]在用小针刀对移植于裸鼠的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小针刀疗法对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够减轻增生性瘢痕胶原过度沉积。
张天民依据弓弦力学系统及网眼理论,用针刀通过切开、分离弓弦结合部及弦的行经路线的粘连,瘢痕和挛缩来调节异常应力,以恢复人体软组织的力学平衡。
5、调高痛阈
小针刀对肌筋膜炎的闭合性治疗是在没有局麻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在针刺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胀痛的感觉, 其刺激强度往往超过患者痛阈的阈值,小针刀的刺激达到了提高痛阈的阈值效果。
孙红梅等[21]用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耐痛阈及脊髓与下丘脑脑啡肽( enkephalin, ENK )、β内啡肽( β-enkorphin, β-EP)的影响实验中发现针刀疗法使中枢内ENK、β-EP含量降低, 痛阈有升高的趋势,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
6、解除皮神经卡压
有学者认为这种肌筋膜炎疼痛是由于该部位肌肉组织紧张痉挛、筋膜组织增厚致使筋膜腔内压力及表面张力增高,穿行其间的感觉神经受到牵拉、压迫而导致疼痛即皮神经卡压致痛[22]。众多学者[23-25]用小针刀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粘连松解,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7、针刺作用
肌筋膜炎中医属于“痹症”的范畴。《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发病多责之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等所致经络痹阻不通、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日久则肌筋挛缩,僵硬成结。贺建政认为小针刀可以按针灸疗法中的“循经取穴”和“以痛为输”的原则发挥了针灸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整体效应。
小针刀对有病变的经络或输穴以刺激, 可调整该经络或输穴所主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以达扶正祛邪之效从而发挥针刺作用。张义等认为针刀的形状与毫针有类似之处,针刀治疗的方式也与毫针提插手法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认为针刀治疗必然具有针刺效应。因此可以放松局部痉挛的软组织,达到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8、劫刺经筋
《灵枢・经筋》记载“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这表明“疼痛”、“筋挛”、“筋转”、“筋急”“筋纵”均为经筋的病理状态。
导师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末梢神经在软组织异常张力作用下所致的疼痛、感觉异常类疾病,在病位上很接近经筋。祖国医学将肌筋膜炎归为痹症范畴《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指出其治法主要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小结
小针刀疗法是一类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的半侵入疗法,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虽然小针刀闭合性治疗肌筋膜炎有独特的疗效,学者们对其治疗机制通过自己的临床观察或者实验进行了探讨,然而基于经筋理论小针刀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报道较少。
这正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在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同时,力争发展创新,在经筋理论与实践中都有所新的突破。并积极引进和结合新的治疗机制,探索出小针刀治疗肌筋膜炎更完善的经筋理论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