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菌血行感染是从患者的1 次血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出2 种或2 种以上的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1991年9 月~2000 年12 月,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 100 例,其中包括胰肾联合移植12 例,发生复数菌血行感染6 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男3 例,女3 例,年龄39~61 岁,平均50 岁。原发病3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 例为糖尿病肾病。术前透析治疗3~25 个月,平均5. 5 个月。发病时间为术后5~45 d 。术后以环孢素A、强的松、硫唑嘌呤/ 酶酚酸脂(骁悉) 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二、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单一致病菌菌血症或败血症的临床症状相似,如寒颤、高热、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发绀等,但病情急剧恶化,很难控制。4 例死亡病例均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长期穿刺或置管血液透析、难治性排斥反应、过度免疫抑制治疗和术后出现严重的外科并发症等多为发病诱因。
三、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数(10. 0~18. 0) ×109/ L 2 例,1 例血白细胞数(3. 0~5. 0) ×109/ L 。以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抽血3~10 ml ,接种到标准真空二氧化碳血液培养瓶(2 个) ,在35℃下做需氧及厌氧性培养。分离出的微生物以MicroScanWalkAway 40 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加以鉴定。检出的细菌均行药物敏感试验。本组病例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各占50 %;(6/ 12) 。
四、治疗和转归
培养结果出来前先联合应用抗生素抗感染,以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见表1) ,同时减用免疫抑制剂,加强支持治疗,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滤,并注意其他感染的治疗。6 例中仅1 例受者带肾存活,1 例失肾存活,其余4 例死亡。
讨 论
文献报告复数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占同期败血症的5 %;~10 %;[1 ] 。器官移植患者发生复数菌血行感染报道不多。从表1 可以看出,器官移植患者发生复数菌血行感染有明显的诱因,其中过度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严重低下较为明显。另外多处感染灶的存在也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组致病菌的特点是大多数菌株广泛耐药,可能与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不当有关。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血粒细胞数目难以用来判断感染的轻重。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化验室检查外,确诊必须根据同一血液标本的培养中检出2 种或2 种以上菌株。其治疗应强调抢救生命甚于器官。因此应及时减用免疫抑制剂,慎用激素冲击治疗或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淋巴细胞T3 抗原单克隆抗体(ATG/ OKT3 ) 等。本组病例病死率较高,其教训是未能及时将移植物切除,待到病情严重时已很难接受手术治疗。刘锦理等[2 ]曾介绍儿童多菌性菌血症的病死率达29 %;~54 %;。器官移植术后复数菌血行感染的病死率可能更高。因此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
术前纠正内环境紊乱,调治心肺功能,预防感染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新型强效抗生素,防止过度免疫抑制,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及早发现和处理感染灶等是预防复数菌血行感染的一些主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 1 ] 陈汝, 耿志明, 戴玲娟. 多种菌败血症2 例报告[J ] . 中华传染
病杂志,1986 ,11 (4) :231.
[2 ] 刘锦理, 迟景上. 儿童多菌性菌血症[J ] . 中华医学杂志(台
北) ,1990 ,45 (5) : 32723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