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眩晕在临床并不少见,但明确诊断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案报道尚且不多,如何才能得出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将耳科门诊2例儿童BPPV成功诊治的经过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与借鉴。
病历1:
患儿男性,6岁
2009年9月1日主因睡眠时间延长伴反复眩晕呕吐1天,在外院儿科住院治疗
家族史:患儿母亲及外祖母曾有眩晕
入院后患儿拒绝坐位、立位,卧床休息状态下精神反应好,玩耍如常。入院当日早晚各呕吐一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均见于改变体位时,自述呕吐前改变体位速度过快,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呕吐后无不适之诉,夜间安睡。患儿入院后,呈持续嗜睡状态,体温平稳,监测心动偏缓但可维持在60次/分之上。甘露醇静点降颅压后意识状态明显好转,无抽搐及频繁呕吐,食欲好转,但自述坐起后头晕,非旋转性,平卧后即刻缓解。查血尿毒物测试阴性,心肌酶、肌钙蛋白阴性,心腹超声无明显异常。视频脑电图无明显异常。生化大致正常。
当天即转至同仁医院耳科眩晕门诊会诊。
来我科就诊时情况:
患儿乘坐轮椅,神志清醒,头部斜靠于椅背不敢活动,面部表情痛苦。
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儿眩晕发作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卧床、起床活动和向右侧翻身时会引起眩晕发作,有时伴恶心呕吐,恢复至仰卧位眩晕即刻缓解。
VNG结果:双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弱
Dix-Hallpike试验阳性:右悬头位出现垂直向上的旋转型眼震,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疲劳试验阳性。
纯音测听:双耳正常
耳科最终诊断:
1、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PC-BPPV)
2、前庭神经元炎
3、支原体感染
治疗措施:
1、采取Epley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消失,无眼震及病理性反射,站、立、坐、起体态自如,能正常走路玩耍与交流。
2、治疗用药:敏使朗6mg Bid,阿奇霉素抗感染,3天后自儿科出院,后经随诊未见异常。
病历2:
患儿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
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周。
现病史:近1个月以来眩晕反复发作,每晚睡觉和早晨起床向左侧转头或翻身时均有眩晕突发,视物旋转,不敢睁眼,迅速转变回平卧体位时眩晕消失,有时伴恶心呕吐,服用敏使朗等药物治疗无效。患儿自发作之日起,每晚不敢上床睡觉,只能坐卧。又因睡眠不佳,害怕眩晕再发,每日坐卧不安,不能上学。
追问病史,发现患儿发病前曾加入学校武术班,每日训练要求做前滚翻动作50个,一周后就出现了眩晕等上述症状。患儿平日体键。
查体:患儿神清语利,无自发性眼震;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鼻及咽部未见异常。
Dix-Hallpike试验:左侧阳性,垂头仰卧位头部向左侧转头时出现垂直向上的扭转型眼震,持续30秒后消失,回到坐位时出现方向逆转型眼震,疲劳试验阳性。
VNG结果:双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正常;纯音测听:双耳正常听阈水平。
诊断:左后半规管耳石症(PC-BPPV)
治疗:采取Epley手法复位1次成功,患儿眩晕症状立即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