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可以预防吗?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饮食管理
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富营养少渣饮食,规律进食,戒烟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干燥粗糙及难消化食物,如有腹部不舒服,尽可能避免生、冷、硬食物,以半流食为主,适当减少进食量,达到8~9成饱即可,当症状缓解时再正常进食。
(2)适应任务环境
注意调整自己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注意腹部保暖。
(3)保证睡眠质量
应强调充分休息,以减少精神和体力负荷。
(4)积极调整精神、心理状态
①强化心理训练,提高吃苦耐挫能力;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③培养兴趣爱好,学会自我娱乐,维护心理健康。
(5)合理应用某些防治药物
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药、感冒药者,应尽可能停服,如有腹部不舒服,应及时找医生根据症状合理服用药物,力图迅速缓解症状,不使疾病发生,达到预防的目的。慎重选择活血药。
(6)规范诊疗,按诊疗规范及时就诊、治疗。
2、什么是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ze韧带)以下的肠段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如胃镜、结肠镜检查后未能发现出血部位和病因的下消化道出血亦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3、急性下消化道出血都有哪些症状和表现或者身体有哪些不舒服?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为便血。一般来说,病变位置越低、出血量越大、出血速度越快,便血颜色越鲜红;反之,病变部位高、出血量少、速度慢、在肠道停留时间长,大便也可呈黑色。血量多、粪质少、血与粪便均匀混合者,说明消化道出血位置较高。空肠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出血多为暗红色血水。肛门直肠的病变多为鲜红色便血,多不与粪便相混而附着于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如出现急性大出血,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口渴、出虚汗、心慌、恶心、面色苍白等循环障碍症状。
4、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引起下消化道出的病因甚多, 主要分为:
一、肠道原发疾病:
(1)肿瘤和息肉:①恶性肿瘤有癌、类癌、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这些肿瘤以癌最常见, 多发生于大肠。②息肉多见于大肠,主要是腺瘤性息肉,还有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等,均可引起出血。
(2)炎症性病变:①感染性肠炎:肠结核、肠伤寒、菌痢及其它细菌性肠炎等;寄生虫感染有阿米巴、血吸虫、兰氏贾弟鞭毛虫所致的肠炎,由大量钩虫或鞭虫感染所引起的下消化道大出血国内亦有报道。②非特异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非特异性孤立溃疡等。③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3)血管病变:如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静脉曲张(注意门脉高压所引起的罕见部位静脉曲张出血可位于直肠、结肠和回肠末段)等。
(4)肠壁结构性病变:如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气囊肿病、肠套叠等。国人结肠憩室多在右侧结肠,但不多见,而小肠迈克尔(Meckel)憩室出血则不少见。
(5)肛门病变:痔和肛裂。
二、全身疾病累及肠道
①白血病和出血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Behcet病等;恶性组织细胞病;尿毒症性肠炎。②腹腔邻近脏器恶性肿瘤浸润或脓肿破裂侵入肠腔可引起出血。
据统计,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为大肠癌和大肠息肉,肠道炎症性病变次之,其中肠伤寒、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坏死性小肠炎有时可发生大量出血。
5、为什么会发生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①患者有结肠直肠癌,或有肠道息肉、炎症性病变及肠道憩室,可以下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②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中2%~4%可有明显的胃肠道并发症;③Dieulafoy病:为罕见的消化道严重出血原因之一,出血特点是出血部位隐匿,且是动脉性出血,出血急促,出血量大且易反复,常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其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比例为0.3%~6.8%,其中2%位于空肠,10%位于大肠;④血管畸形扩张:占下消化道出血的3%~6%;⑤麦克尔憩室:回肠末端憩室,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大出血,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憩室发生出血的概率为3%~5%;⑥肠系膜缺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急性肠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腹痛、腹泻、血便。⑦粪块所致的肠溃疡:患者多有便秘,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可突然出血;⑧放射性肠炎:常出现于前列腺、卵巢、宫颈癌等盆腔肿瘤放疗后数月到数年,可导致严重的出血。
6、如何诊断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如何自我判断是否存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有明显血便,结合临床及必要实验室检查,通过结肠镜全结肠检查,必要时配合X线小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一般并不困难。
7、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和哪些疾病易混淆或者说和哪些疾病需要鉴别?
(1)急性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某些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也可经肛排出暗红色大便,甚至呈鲜红色大便,应注意与下消化道出血相鉴别;(2)胆道出血:患者常有典型的胆绞痛和黄疸;(3)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常有全身其他部位出血;(4)痔疮、肛裂:鲜血常在排便后滴下,且与粪便不相混。
8、哪些检查有助于确诊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一、除外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但出血量大的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大便;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遇此类情况,应常规作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一) 病史:着重询问年龄、出血前病史、粪便颜色和性状、伴随症状及伴随症状。
(二) 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
1、皮肤粘膜检查有无皮疹、紫癜、毛细血管扩张;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2、腹部检查要全面细致。特别注意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
3、一定要常规检查肛门直肠,注意痔、肛裂、瘘管; 直肠指检有无肿物。
(三)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尿、粪便及生化检查。疑伤寒作血培养及肥达氏试验。疑结核作结核菌素皮试。疑全身性疾病作相应检查。
(四) 影像学检查 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需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查时应注意,如有可能,无论在何处发现病灶均应将镜端送至回肠末段, 称全结肠检查。
急诊结肠镜检查:是指大出血停止近期、出血间歇期及出血中之结肠镜检查,一般在出血停止近期或出血间歇期进行。急诊结肠镜检查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出血完全停止后的择期检查[1]。
2、X线钡剂造影:X线钡剂灌肠用于诊断大肠、回盲部及阑尾病变,一般主张进行双重气钡造影。但已作结肠镜全结肠检查患者则不强调X线钡剂灌肠检查。X线钡剂造影检查一般要求在大出血停止至少3天之后进行。
3、核素扫描或选择性腹部血管造影: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适用于:内镜检查(特别是急诊内镜检查)和X线钡剂造影不能确定出血来源的隐原性出血;因严重急性大量出血或其它原因不能进行内镜检查者[2]。
4、小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远侧段及空肠近侧段出血病变,目前国内仅少数医院开展。
(五) 其它检查:在设备条件不足的医院,对疑为小肠活动性出血患者,可采用挂线试验。用长约2米的白色棉线,让病人吞入,末端固定在病人衣领,12-24小时后拉出棉线,测量门齿至胆染距离和血染距离,可大致推测出血部位。该检查适于上段空肠以上出血。
(六) 手术探查: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大出血持续危及患者生命,必须手术探查。有些微小病变特别是血管病变手术探查亦不易发现,此时可借助术中内镜检查帮助寻找出血灶。
9、如何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一、一般急救措施及补充血容量。
二、止血治疗
(一) 凝血酶保留灌肠有时对左半结肠出血有效。
(二) 内镜下止血:急诊结肠镜检查如能发现出血病灶,则内镜下止血为首选止血方法。出血病变广泛的可局部喷洒止血药物(如凝血酶,5%孟氏液),出血病变局限的可采用高频电灼、微波、热探头、激光及注射疗法。
(三)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加压素、生长抑素静脉滴注可能有一定作用,如作动脉造影,可在造影完成后动脉滴注加压素0.1-0.4单位/分钟,对右半结肠及小肠出血止血效果优于静脉给药。
(四) 动脉栓塞治疗:对动脉造影后动脉输注加压素无效病例,可作超选择性插管,在出血灶注入栓塞剂。本法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肠梗塞,拟进行肠段手术切除的病例,可作为暂时止血用。
(五) 紧急手术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紧急手术的指征。
三、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选择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择期外科手术治疗。
10、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和预防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止血治疗及病因治疗。注意局部止血药物与全身止血药物相结合。对于老年患者,大量失血易致血液高凝,易并发心脑血管意外,此时应用全身止血药物应慎重评估患者风险及获益。
11、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时饮食管理应该怎样?
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食物;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干燥粗糙及难消化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