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膝盖下楼时,走路时都会感觉扎扎的疼痛,没有看过医生。 这是腿部受寒,还是有骨刺?
一、相关病情分析:
如果从正常年龄段与一般临床情况来看,青中年时期不应有膝关节的骨刺等退行性病变。此年龄段也是骨质坚强,活动无碍的黄金时期。
但此人的症状,表明非常规情况。不知你的职业与生活习惯如何?也不知你病史如何?目前症状,可以与五方面有关:
1、外伤病史。过去可能有过外伤,且未以及时治愈,致使形成创伤性骨性关节炎;也可能是骨膜炎。
2、受凉病史。长期受凉,特别是吹空调,对于膝关节的功能影响较大,局部血液循环不好,往往会有疼痛疼痛。
3、长期劳损。运动太过,或平时缺少运动而突然运动过激或运动量过大等,会造成膝关节局部累积性或突发性劳损。
4、风湿疾病。本病往往先有症状,其后在长短不一的时间内才有生化学异常。即症状在前,临床检查异常在后。
5、其他疾病。如慢性半月板的损伤等。
究竟是何种原因,还要临床检查与相关病情资料才能判定。但此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
二、痹证一般定义
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内由痰、瘀、、热毒引起经脉闭阻,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沉困,或麻木不仁,或关节肿大,屈伸活动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致瘫痪、残废等病症。
三、痹证分类简述:
(一)按病因属性分类
1、风痹,是风寒湿邪合侵,合而为痹,而以风气偏盛的痹症,症见四肢关节炎肌肉酸楚,呈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定,多见于上肢、肩背;
2、寒痹,是风寒湿邪合侵为痹,而以寒邪偏盛的痹症,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则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冷凉感,四肢末梢欠温,遇阴冷天加重等;
3、湿痹,是风寒湿合侵为痹,而以湿气偏盛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肿胀,酸沉重着疼痛,麻木不仁,且伴周身困重,嗜卧,胸闷,纳呆等;
4、风湿热痹,证候为患处红肿热痛,遇热疼剧;周痹,疼痛遍及全身;众痹是此起彼伏疼痛不断。
(二)按组织结构分类:皮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中医说的痹证就是现代医学所述的各种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疼,肩周炎,强直性脊椎炎,脉管炎等。
四、病因病机分析
1、正气不足为本: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的发生,必有正虚的一面,即正气不足为其发病之本。
气血不足,调节无能,抗邪能力低下,是痹证发病先决条件。此为内因。为何正虚?正气虚多因起居不慎,房劳过度,素体虚弱或长期劳损,劳逸失宜,产后、病后引起的。
感邪致病之时多见气虚,特别是肺气虚中的卫气虚。因为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略,温煦润泽皮毛,相当于卫队的功能。若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御邪力弱,则邪气乘袭,经脉闭阻,气血不畅,形成痹症。
痹证既成,正气强弱如何,决定着疾病的演变和预后。疾病之初,体质较壮,正气未衰,能够鼓邪外出,用药易效,很快治愈。若久痹反复发作,邪气留而不去,治疗多难速效。其病机涉及肝、肾、脾三脏虚弱,脾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肝主筋,藏血,为罴极之本。肾主骨,藏精,主一身之阳,为先天之本。当肝脾肾三脏受累,气血虚弱加重,肌肉筋骨失养明显,其病更加缠绵难愈。日久则筋肉、骨骼失养,出现肌肉萎缩,关节肿大变形,瘫痪等。本病可以由表及里,渐次深入,内舍于脏。其且治疗更难速效。其治唯有扶正祛邪、坚持治疗。
2、外邪侵袭为标:外邪指风、寒、湿、热之邪气为主。
⑴风邪不能独伤于人,或夹热、夹寒、夹湿。
⑵湿性粘腻,与风相夹,成为风湿之邪。二邪相合,侵犯人体,成为风湿或寒湿,亦有湿热。故常见有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之两类与湿有关的病证。
⑶寒为阴邪,寒主收引,寒主凝滞,气机失畅。故寒易阻滞气机。当正气亏虚,邪气侵入,伤及肌肤经络,使经脉凝滞壅塞,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形成寒邪为主的痹证。风、湿之邪又易与寒邪相合为病,形成风寒湿邪之证。也有热痹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导致身体虚寒而为寒痹者。若素体阳虚,病情反复,损伤阳气,可见寒痹、虚痹。
⑷热邪阳邪,易壅气血,出现关节肿胀热痛等症。热邪又易与风邪、湿邪为伍,侵袭人体。诸邪相合,或径直感受风湿热邪为病。临床所见,当素体蕴热或青少年阳盛之体感邪化热见有风湿热痹。
3、痰瘀因素为继:指瘀血和痰凝之继发病理因素。
当机体痰湿偏重,或原有高血脂、高糖、高血粘及肥胖等,则体质痰浊偏甚。或机体有外伤,局部经络组织受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致使局部血行不畅,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力差,邪气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形成痹症。当瘀血内停,或其他原因,血运不畅,皆可出现体内瘀血内阻之痹证。当然,病情日久,久病入络,经脉失畅,也是瘀滞之源。痰瘀互结,交杂为病,则病变组织的沉、困、胀、麻木、重着、疼痛等痹证现象较重,且历时久长。
所以在对痹证的治疗时,要十分重视病久痰瘀合邪为病之情况。必须活血化瘀和化痰祛邪、通经活络并用,其治才有满意效果。
邪留日久可致虚,而体虚则病邪及痰瘀难以廓清。而痰瘀又可与其他病邪相夹为患。
在临床治疗上必须五要:
要辩证施治;
要整体调治;
要综合用法;
要扶正邪;
要化瘀祛痰。
本病总的治则为补虚泻实、活血通络。
五、痹证特色施治
1、注意扶正邪
新病多实,发病较急,正气未虚。正气尚盛,脉象有力。久病多虚,劳累即发,症见气短乏力,自汗,纳差,面色萎黄,四肢懒动,舌质较淡,象脉较弱,此多为为气虚;面色无华,两目干涩,皮肤干燥,肢体麻木,爪甲枯槁,脉弦细者为血虚;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弱者为肾阳虚;有外伤史者,局部皮色紫黯或痹症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关节强硬肿大变形,肌肤甲错,昼轻夜重,或舌质有瘀斑瘀点者,属于瘀血。风邪多袭,痹证多风,风多弦脉。因弦主痛,主风、契合痹证病机。
在施治中应注意祛邪、活血化痰,温经通络,但要注意益气养血同用。气血并行于经脉中。本病多为慢性疾病,病久邪恋,易致气血虚弱。故治疗时益气健脾养血。针灸、中药,皆要诸方面兼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通络止痛。
2、注意分类施治
⑴行痹
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期所至,血气不通而为痹也。
针灸学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针灸临床治疗行痹以治血风为治。临床常用膈俞、血海等为主要穴位,加之应用三种配穴法治疗。
针灸临床治血的方法,主要是有四种:
一是温经化瘀以治血;
二是刺血通络以治血;
三是行养并重以治血;
四是清泻血热以治血。
行痹的中药治疗,以独活寄生汤合桃红四物汤等出入。
⑵痛痹
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阳气,温润经络,血气得温而宣流。
针灸临床以温经散寒为治要。主要应用艾灸法、温针灸、电热针、TDP照射法、经穴热敷法、热补法、温浴法等。中药治疗,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⑶湿痹
湿痹者,水湿为患也。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多伤脾,湿多脾虚。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湿性下趋。湿痹以下肢为主,病多缠绵难治,湿多夹寒象。治宜化湿健脾,宣阳通痹。
针灸治疗宜选脾胃经为主,以温为主。对于夹有湿热者,适当点刺放血。
中药以三仁汤、四妙丸出入。
⑷热痹
热痹者,热邪为患也。本病以关节红肿热痛为基本特征。主要是热邪壅滞,气血不畅。治疗宜清热邪,消肿止痛为原则。
针灸治疗宜选三阳经为主,其中特别是选胃经、大肠经及督脉等经穴。
中药可选甘露消毒饮、白虎加桂枝汤合二妙散等。
⑸痰瘀阻滞:病情日外,或体质痰湿,或病久留瘀,痰瘀阻滞,则病程久长,关节畸形,顽痛麻木等不除。治疗宜化痰瘀,通络止痛。
针灸临床宜针灸并用,以火针温能,以三棱针刺络,以艾灸温通,以综合治法取效。
中药以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出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属祖国医学“痹病”“历节”“顽痹” “骨蚀”等病,也属于中医的痹证的范畴。“痹者不通,不通则痛”。也与寒、湿、热、毒、劳伤、情志等有关。临证也多分为“行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瘀血痹”;按组织结构分为:“肌痹”、“脉痹”、“筋痹”、“肩痹”、“颈痹”、“肾痹”、“骨痹”“骨蚀”等;按病理分期为:初期、进行期、破坏期、挛缩变形期和肌萎强直期等。其治疗基本对照痹证治疗。
不论是何种病因,都要针对前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重或治疗。病因只是推论,更重要的是治疗。有要及早接受针灸或中药等治疗。而不是一定要等到各种化验结果出来才作治疗。痹证中的不少疾病,其临床生化学检查或影像学异常往往是滞后的。
相关文章